一粒米的品质
—— 记忠县政协委员赵丽
谁也没想到,一个来忠县创业的外地女人,凭借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不仅成为当地的水稻种植大户,更用五年的坚守种出了口感佳、无公害、市场认可度高的优质大米。勤劳致富的她,还热心脱贫攻坚、造福乡里。
她,就是忠县政协委员、水稻种植大户赵丽。
创业路上的坚守
“年轻人都跑出去打工了,荒了这么多地怪可惜的!”2013年,正帮农户机械作业耕地的赵丽,发现农村荒地太多,萌生了种植稻米的想法。
经过认真考察,赵丽在忠县承包了350亩土地,种起了水稻。初涉种植业的当年,赵丽摔了个跟头,由于品质一般,稻米卖不上好价钱。
第一年的失败,让赵丽明白一个理:想搞出名堂,就要种植高品质大米。尤其是市民对健康生活的追求,更成为她种植无公害高品质大米的动力。
改变思路的赵丽,立即选准良种,不施化肥农药、人工除草除害,土地采用牲畜粪肥、植物草肥涵养肥力,降低种植密度,不追求产量、只看重质量。此外,她还积极探索稻鱼共养,构建起鱼吃害虫、鱼粪养稻的自然生态循环。
“别人一亩地产大米1700多斤,我们一亩地产量不到500斤!”虽然成本高、产量少,但经过几年的坚守,赵丽种植的大米品质越来越好,还通过了绿色认证。期间,她注册“晨帆”商标,大米卖出了每斤15元的高价,2017年营业额达到300余万元。
帮扶路上的身影
这些年,赵丽乐善好施、扶贫济困,受到当地乡亲的交头称赞。
自2013年起,赵丽一直照顾王全华、骆德英等5名贫困户,日常悉心照料、逢年过节看望慰问……赵丽的笔记本上,一笔笔爱心帮扶写得密密麻麻。就连贫困户、五保户家的电,都是赵丽出的。
为了带动乡亲增收致富,赵丽常年用工50余人,给出了高于市场价的报酬。这还不算,她还坚持“既物质扶贫又智力扶贫”,每年举办培训10余次,内容涉及病虫害防治、农用机械维修保养、土豆种植技术等方面,累计培训近1200余人次。
两年前,为了支持乡村公路建设,赵丽主动腾出10余亩地,为修建公路让道。考虑到建路资金有限,她没有向当地政府要一分钱的赔偿。
履职路上的脚印
怎样当一名合格政协委员?赵丽积极探索、主动作为,在履职路上留下了深深的脚印。
近年来,农村劳动力外流的现象越发严重,本地农业用工成本水涨船高,不少农业大户都为此感到头疼。这一现象,引起了赵丽的关注。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她花费大量心思撰写了《关于整合农村土地资源大力推广微型机械化作业》提案。一条条接地气又有前瞻性的建议,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和关注,有力推动了忠县农机社会化服务作业的推广和发展。
无独有偶。尝到走高品质农产品生产之路的甜头后,赵丽琢磨着怎么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益。她找来大量资料自学,还考察了其他区县的规模化种养基地。在一次考察中,某地推广“智慧农场”的做法让她看到了农业产业发展的新前景。回到忠县后,赵丽一口气将所见所思写成了提案,建议忠县大力发展“智慧农场”,这件提案还被评为优秀提案。
值得一提的是,赵丽还拿起自己的田地做起了试点。她强化农田系统精细化管理,在基地安装了“智慧农场”管理系统,创建起了绿色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听闻此事,县领导还特意前来视察,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忠县县委第十四届五次全会召开后,赵丽主动深入田间地头,领着乡亲们学习《中共忠县县委忠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美丽乡村的决定》,宣传“一兴四美·七彩大地”的目标,将乡村振兴的理念根植到群众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