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 “茶工夫”
—— 秀山县打造多功能“武陵茶都”
秀山县地处武陵山腹心、北纬三十度地带,素有“黄金产茶带”之誉,是唐代茶学专著《茶经》记述的“巴山峡川”和中国茶叶的原产地之一。秀山产茶地位于海拔500米至800米低、中山区丘陵地带,常年云雾缭绕,雨露滋润,尤其适宜茶叶的生长。据传,晚清时候,秀山所产“猛董茶”“平邑茶”“尖山茶”等成为朝廷贡茶。1977年,秀山建起了具有年产100吨能力的4个红茶厂,生产的红碎茶出口创外汇,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近年来,秀山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以脱贫攻坚工作为统揽,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将茶叶纳入全县五大主导特色产业,秀山茶叶在各类茶主题盛事上频繁亮相,“大出风头”。5月中旬,在重庆市首届斗茶大赛上,产自秀山的“边城秀芽”绿茶和“边城工夫”红茶获得“重庆十佳茶叶产品”称号、秀山皇茗苑茶业获得“重庆十佳茶叶企业”荣誉称号。6月中旬,在第八届中国(重庆)国际茶产业博览会上,秀山在“秀山毛尖”茶产品专场推介活动中,把地域民族元素与茶文化相融合,展示出“武陵茶”的文化特色,受到与会各方赞赏。作为重庆市三大茶产业综合示范区之一,秀山县在市农委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茶叶经济的带动力,将秀山打造成茶资源集聚、茶文化交流、重大茶业赛事举办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开放型“武陵茶都”。
茶叶基地
成立茶协 举办盛会
2015年6月17日,全市茶叶产业发展专题会议召开,提出到“十三五”末即2020年茶产业发展目标:全市茶园可采摘面积100万亩,毛茶产量上100万吨,综合产值上百亿元。会议还宣布,全市每年将投入1亿元以上的市级财政引导扶持资金,加快发展茶产业,倾力打造茶叶百亿级产业链。秀山县以此为契机,全力以赴发展茶产业,形势喜人。
据了解,党的十八大以来,秀山立足县情,通过不断整合武陵山区优势资源,积极主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先发展茶产业。在秀山县农业农村“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建成“武陵茶都”的宏伟目标,为此,市农委多次在秀山召开有关全市茶产业现场会。
为搭建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桥梁,2016年12月,秀山县内茶叶企业发起,经民政部门批复后,秀山茶叶协会成立,统筹协调、团结和带领大家抱团发展。2017年10月,为助推武陵山茶产业经济健康发展,秀山积极酝酿、筹备,由该县物流园区发起成立武陵山茶叶协会。该协会是由各地种植、加工、销售茶叶的相关企事业单位组成的全国性、行业性、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统筹武陵山区、国内乃至国际市场优势资源,立足于重庆秀山这一新兴“茶都”,依托其独有的茶叶资源优势和地域文化特色,加快武陵山片区对接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2017年10月28日,武陵山茶叶协会成立大会暨首届“武陵山茶王擂台赛”在秀山成功举行,此后将每年举办有关武陵山茶赛活动。2017年12月8日,由重庆市茶叶商会、学会主办,秀山县农委承办、秀山茶叶协会协办的重庆市茶叶科技与经济年会暨秀山茶叶产业发展研讨会在秀山盛大召开,秀山县委常委陈山鹰、秀山县农委主任吴勇在会上带头作有关推介,期间开辟专场举行秀山县茶产业发展研讨会。据悉,这次大会是主办方首次联合承办方相关部门、协会、企业开展研讨会及专题报告,助力当地茶产业发展,秀山茶产业已成为行业聚焦热点。
今年5月28日,由武陵山茶叶协会主办的“2018武陵茶文化节暨第二届武陵山茶王擂台赛”在秀山举办,300多家武陵山地区茶企业及相关单位参会,120多个茶叶品牌参加擂台赛角逐。期间还举行了茶产业论坛、茶文化交流等系列主题活动。活动丰富多彩、盛况空前。
秀山通过举办节、会、赛活动将茶文化与商贸、旅游等融为一体,起到了很好的宣传造势效果,加速推动了武陵山茶产业资源整合与茶文化繁荣,树立了“武陵茶”整体地域品牌形象,并进一步助推秀山县创建成为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暨生态原产地保护示范区。
茶农的喜悦 张良贵 摄
创新模式 增量提质
外塑形象,内练苦功。近几年来,秀山县以打造“武陵茶都”为目标,以脱贫致富为动力,在大力提升秀山茶叶美誉度的同时,通过不断探索、总结,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壮大产茶规模,提高茶叶质量。在2017年春季召开的全市茶叶发展现场会上,秀山自创的“产业托管、龙头企业先租后股、国有企业助推、农户自主经营”四种模式得到了市农委的充分肯定,并开始在全市推广。
据介绍,产业托管模式即利用该县产业扶贫资金,成立村级专业合作社,以农民土地入股、贫困户优先的方式发展茶叶基地。实行统一购苗、统一管护、支付劳动报酬的管理方式。待三年后,再按土地承包权属交给农户管理,获取收益。该县地岑村、中寨村、凉河村以此方式发展白茶3600余亩。
龙头企业先租后股模式,由秀山茶叶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租赁农户土地,负责劳动力、成本管理及购买种苗,建立茶业基地。待基地初见成效后,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不再支付土地租金,收益按比例与农户(土地权属者)分红。此模式有利于农户与企业长期合作共赢,秀山源丰农业、宋坪茶业、河溪专业合作社按此模式带动农户发展基地3万余亩。
国有企业助推模式,由国有企业秀山佳沃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采取“先租赁后入股”的方式,即前三年支付租金,第四年产茶后,建卡贫困户以土地租金入股基地,农户自己管护、采收茶叶,公司按市场价回收。
农户自主经营模式,由村社干部带头建立示范茶园,带动其他农户发展,并奖励工作经费每亩20元。县政府出台奖励政策鼓励当地乡、镇政府对移栽面积、成活质量、基地管护、茶叶收购、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等环节进行全程跟踪服务。秀山钟灵镇、峨溶镇、洪安镇、中平乡根据此模式发展茶叶近5.5万亩。
按照秀山农业农村工作发展规划,该县在茶叶基地建设规模不断壮大的同时,逐步优化茶叶种植品种结构,开展茶叶标准园示范创建。为提高积极性,秀山实行种苗补贴,对新栽茶园达标每亩定额补助1600元。为提升茶叶品质,陆续实施茶叶加工品质提升工程、产品结构调整工程,支持企业加工工艺和技术改造。在传统毛尖绿茶的基础上,改良研发了红茶、白茶、蒸青绿茶、烘青绿茶等产品,有效改善了品种单一的局面。秀山还与市农技推广总站、茶叶研究所、西南大学等积极衔接,引进先进技术。
发展至今,秀山茶树栽种、茶叶加工、销售各环节工艺及程序更趋完善、成熟,种植面积已达11万余亩,覆盖19个乡镇1.2万农户,其中贫困户户均发展茶叶基地面积4.5亩;建成农业部标准化示范园1个,加工企业20家,今年秀山茶产业实现综合产值5.2亿元。
钟灵采茶
整合资源 打造品牌
为实施品牌战略,促进茶叶品牌打造,秀山县政府于前年出台《农产品品牌创建工作意见》,对企业注册农产品商标、取得SC认证、“三品一标”认证和著名商标、名牌农产品等认证和荣誉的企业或个人,给予现金奖励,鼓励打造名牌产品。据悉,在《意见》正式出台之前,秀山就对相关品牌创建积极单位给予了奖励,以提高其积极性。
2017年5月,秀山召开茶叶品牌建设专题会议,确定以“政府推动,协会主导,企业参与”的模式创建秀山区域性公共品牌,以“秀山毛尖”集体商标作为秀山茶叶主打品牌。同时决定:明确一个主导,秀山茶叶协会作为具体工作的载体、资源整合平台和品牌统一标准制定的主体,引导县域内所有茶叶企业,在公共品牌的引领下,参与市场竞争;统一一个标准,秀山茶叶协会牵头,制定“秀山毛尖”产品质量标准和种植加工技术规程,由秀山县农委负责监管;完善一个机制,秀山县政府每年安排一定资金,专门用于茶叶品牌建设工作。据悉,秀山去年从财政整合涉农资金中安排了600万元主要用于茶叶品牌建设和推广。
从2014年起,在由重庆市茶叶学会和重庆市茶叶商会每两年举办一届的“三峡杯”名优茶评比会上,秀山茶叶产品连续三届斩获金、银等奖项若干。连续在两届武陵山茶王擂台赛上获得包括金、银牌在内的数个奖项。今年9月,喜讯从国外传来,秀山皇茗苑牌边城秀芽绿茶在第二届澳大利亚国际茶博会上荣获铜奖。秀山茶叶声名鹊起,香飘远方,秀山茶界倍受鼓舞,秀山茶产业发展的道路将越来越宽广。
据统计,秀山现有茶叶商标23个,其中“重庆市著名商标”2个,“重庆市名牌农产品”2个,在市内外茶博会上获奖10多次。“秀山茶叶”由此获得了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成为全市及周边地区绿色食品的优秀代表。秀山县农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深入推进全县农业产业布局优化、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化示范茶园、实施品牌战略等系统性工作,挖掘、整理秀山茶叶文化内涵,推动茶文化与民族风情、茶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让秀山茶叶品牌更加响亮。
由秀山县政府、重庆市农委、重庆市文化委等单位主办,秀山县农委承办,以振兴乡村为主旨的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秀山特色专场庆祝活动于9月21日至23日在秀山花灯广场举行,展示秀山农业成果、农耕文化、农特商品等。为大力宣传茶产业,增添发展后劲,活动中专场开设了“秀山毛尖茶艺空间”,大力弘扬中华健康茶文化,宣传秀山特色茶产品,普及茶艺知识。
近日,秀山县委书记王杰在调研县内茶产业生产时指出,茶叶是一项长期增收的产业,是最有优势和潜力的扶贫产业之一,秀山要加大工作力度,持续不断推进茶产业做大做强。目前,秀山已成为重庆市规模最大的茶叶基地县。预计,到“十三五”末,秀山全境茶园总面积将达到20万亩,培育茶叶加工企业总数30家以上,年销售收入突破8亿元,茶叶综合产值达到18亿元以上。秀山县将按照市委、市政府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部署,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把秀山茶叶产业建设成为具有武陵山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生态产业、绿色产业、富民产业。(游佐亮/文 除署名外由秀山县农委供图)
秀山溜沙茶园 张继承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