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传统出版动能转换
—— 市政协重点协商全市出版工作记略
获得国际科幻小说最高荣誉“雨果奖”的《三体》最早由重庆出版社出版、李克强总理2016年世界读书日期间在成都自费购买的《老成都》出自重庆大学出版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担纲的国家重大文化出版工程《域外汉籍珍本文库》已完成全部800册出版……11月8日,当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的委员们在市政协副主席周克勤带领下来到重庆出版集团就全市出版工作开展重点协商时,耳闻目睹重庆出版亮点纷呈,赞赏不已。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洪斌向委员们介绍说,全市现共有3家图书出版社和6家音像电子出版社,虽然数量位居全国第28位,但却已形成渝版图书的特色和品牌。三家图书出版社全被评为国家一级出版社,全部进入全国百强出版社,出版社平均生产能力连续8年居全国第一。
成绩有目共睹,挑战也迫在眉睫。随着新兴业态冲击增大,读者阅读习惯改变,传统纸质出版物市场需求降低,网络营销过低的折扣进一步摊薄传统出版物的利润,读者需求的细分导致出版选题的市场覆盖面减小,单体出版物效益降低,库存量增大。“传统出版发展受阻,亟待转型升级!”协商中,出版业界人士和委员们一起揭开“伤疤”,直击“痛点”,共谋“良方”。
“要加强出版创新的步伐。”在市政协委员、重庆出版集团总编辑陈兴芜看来,如何坚持守正创新、加强新旧动能的转换,是摆在出版人面前的发展难题。她认为,要加快大数据智能出版的建设步伐,创新商业模式、内容形态和体制机制,通过特色化、差异化、一体化的经营,做强出版市场。
市政协委员、重庆新华书店集团副总经理邹一兵以新华集团的销售数据说明:“从市场化的角度看,本地出版物销售尚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还存在差距”。他建议一方面要加大对专业、学术性书籍出版的政府扶持力度,另一方面也要关注市场,挖掘出版更多有影响力的精品图书。
市政协委员、重庆图书馆馆长任竞呼吁,要站在加强重庆文化建设的高度,加深新业态融合发展的广度:“通过出版+互联网、+图书馆、+书店、+社区、+影视……线上线下进行融合发展。”
加强对数字出版专业人才的培养、不断挖掘和拓展出版内容资源、拓展书籍创新营销的思路……委员们立足不同角度和视野纷纷建言。
张洪斌表示,我市出版工作下一步将围绕“出版内容”这个核心,继续实施渝版图书精品战略,大力推动数字化转型升级,强力推进传统出版业的融合发展,在内容原创生产、全媒体应用、多渠道传播、多维度营销优秀出版产品上下功夫。
“要落实新的发展理念,推进传统出版优化升级。”周克勤强调,要创新内容生产和服务,积极拓展新技术新业态,继续激发创作创意活力,还要关注产业链的进一步延伸,让优秀出版产品在一次开发、立体呈现、多维营销上形成有效的推进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