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容在木洞
邹容(1885-1905)原名桂文,又名威丹、蔚丹、绍陶,留学日本时改为“容”,隐含“从此容颜改变,脱胎换骨”之寓意,四川巴县人。
邹容是辛亥革命先驱,坚决反满清反封建统治。毛主席称他是“青年革命家,是他第一个提出了民主革命的简单纲领”。孙中山就任民国临时大总统时高度评价了他对辛亥革命的功绩:“为蜀有材,共瑰磊落”,追认他为“陆军大将军”。
邹容的孙子邹传德、邹传参在《邹容的家庭与思想》(载于《重庆文史资料选辑》1981年第12期)一文中写道:“我们家的原籍是湖北麻城县孝感乡,到了邹容曾祖一代,才由湖北到了四川巴县,住在离重庆九十里的木洞,后来又由木洞迁到了重庆近郊磁器口对岸的石马河。大约在1882年,全家由石马河搬到了重庆城内夫子池洪家院子。”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12月《中央周刊》发表的杜呈祥《邹容的家庭》一文中写道:“邹容的家庭环境对邹容的成就所发生的作用,是特别重视的。他的原籍是湖北孝感县,在他的曾祖一代,才迁居到四川巴县,距离重庆有九十里路的木洞,这是一个小码头。四川省的另一位革命先烈杨沧白先生据说也是出生在这个小码头的。这一家后来由木洞迁移到磁器口对岸的石马河,在嘉陵江边住下了。”这两段史料前后相隔近40年,都强调邹容的祖籍在木洞。为此,我走访了木洞的乡贤长老和邹家族人,弄清了邹氏家族在木洞的一些基本情况。
大约在康熙乾隆年间(1661-1796年)的移民中,邹容曾祖以做生意的方式从湖北麻城孝感移民到木洞。当时木洞的商贸中心是在水沟街、涧上、垭口老街一带,邹容曾祖来木洞就租住在涧上的罗家院子,木洞天主教堂对面,相隔不远是猴子洞。1860年左右杨沧白的父亲杨辉之从南川搬到木洞做生意,就住在猴子洞。而杨沧白先祖也是从湖北麻城迁移来重庆的。
邹容曾祖来木洞做的是小百货生意。大约在咸丰年间(1850-1861年),木洞码头进一步繁荣,邹容的曾祖和祖父就在木洞大码头(划子码头)拓地建邹家馆。邹家馆临江占地300多平方米,建筑结构是前店后院,吊脚楼。前面临街是门面,主要经营冷酒,服务对象是船帮纤夫。每天傍晚一批批大小木船夜泊大码头,几百纤夫船商蜂拥上岸,全街沸腾,通宵达旦。邹家馆就相当于当时的船员俱乐部,更是热闹非凡。邹家馆的酒是自家酿造,声誉和生意虽然好,但也只能维持生计。为了方便做生意,他们又搬到了木洞石宝街段家院子。
邹容的祖父有两个儿子,长子邹义泰和次子邹子璠。邹子璠是邹容的父亲,生于1844年。他受邹容曾祖和祖父的影响较深,有经商头脑,从小就跑到重庆一家店铺当学徒。他性情暴燥,但很有独立精神,20来岁就开始当老板做生意。大约在1870年左右,他为了做更大的生意,就把在木洞的父亲即邹容的祖父接到重庆,搬到了磁器口对岸的石马河和他一起打理生意。在木洞的邹家馆就交给了兄长邹义泰经营。石马河跟木洞一样,依山傍水,风光秀丽,他们在石马河住了10多年,大约在1882年又搬到了城内夫子池的洪家院子。1885年邹容就生于洪家院子。
邹子璠结婚三次,原配夫人刘氏只生了一个孩子(邹容的哥哥邹蕴丹)就病故了。邹容的亲妈是邹子璠的第二任夫人邬氏,邹容是她的第二个孩子。邬氏死后,邹子璠又娶了第三任夫人杨氏。杨氏是杨沧白的堂姑,育有四男二女。杨氏贤惠慈祥,精心抚育丈夫前妻的儿女,视同已出,对邹容更是疼爱,杨氏到民国八年才去世。后来杨沧白与邹容成莫逆之交,除了志趣和同窗,还有同乡和亲戚的关系。
据木洞邹家的老人说,邹容小时候与杨沧白一起回木洞就住在邹家馆,在邹家馆玩耍和读书。而邹家馆对面就是木洞福音堂和崇文私塾,还有文庙、万天宫和观澜书院。杨沧白的孙子杨同武回忆说,邹容和杨沧白回木洞的时候,杨家人知道邹容的个性和脾气,加上又是表姪关系,特别是杨沧白的姑姑邹容继母杨氏的疼爱,都要请邹容坐上席。
邹容的祖居在木洞,他与杨沧白儿时回木洞学习过的崇文私塾、观澜书院仿佛还回响着他们琅琅的读书声。大江东去的木洞码头,佳木秀而繁荫的尖顶坡,木洞古老蜿蜒的青石板铺成的五里长街,船帮纤夫欢乐与悲痛同时喷发的邹家馆,仿佛还有他们儿时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