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吹来艺术风
—— 沙坪坝区政协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侧记
通讯员 李帙奇
11月14日,沙坪坝区曾家镇虎峰山村,67岁的黄道碧一大早就拿起扫帚仔细地打扫着门前院后的清洁。她家的外墙上画着用油彩绘制的卡通画,屋前一条彩色沥青铺就的道路,蜿蜿蜒蜒从大学城一直延伸到虎峰山深处,两侧栽种着各色鲜花。自从将自家农房租给艺术家后,黄道碧每天早上打扫完清洁,便喜欢在家门前坐一坐,看看这换了气象的村子,顺便还与从楼上下来的客人们聊聊家常,听说那些人都是颇有名气的艺术家。
这是沙坪坝区实施“艺术+旅游+乡村建设”乡村振兴特色路径的一个缩影。如今,像黄道碧一样将自家闲置农房租给艺术家的乡村居民越来越多,原先的小乡村,也悄然改变了模样。而这得益于沙坪坝区政协深入调研后的建言献策和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
虎峰山位于沙坪坝区西部,森林覆盖率达78.6%,生态环境优良,是主城保存较好的生态山地,因紧邻大学城,吸引了不少四川美院、重庆大学美术系师生前来写生、创作。这里虽有较好的生态资源和一定的旅游基础,但由于人气不足,土地荒芜、农房闲置破败现象严重,导致发展乡村旅游后劲不足、档次不高、特色不鲜明。如何借助本地优势,让虎峰山村的旅游产业活起来、人气旺起来、名声响起来,成为委员们关注的焦点。沙坪坝区政协将这一问题作为“加快发展沙区乡村旅游”和“推进沙区文旅融合发展”专题调研课题的重要内容,连续两年开展调研论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沙坪坝区政协找到了一条激活虎峰山的特色之路——注入文化艺术。他们呼吁,深入挖掘乡村旅游文化内涵,引入创意理念,提升文化档次,以点带面实现要素整合,打造集体验、休闲、教育、养生为一体的综合文化旅游精品和特色项目;以乡村真实的生活空间为基础,强化独一无二的城市意象,打造远离尘嚣的文化生活空间,全方位凸显沙区的地方文化特质。
区政协的建议引起了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沙坪坝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立即批示,要求有关领导和部门认真研究,加快落实政协建议,大力引入文创元素,全面推进乡村旅游,尽快启动相关工作。
在相关部门和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目前,虎峰山村已有江永亭、刘林魁等数十位著名画家、雕塑家、书法家、摄影家入驻。今年5月以来,随着“7101田园艺术”综合体、半方创意家具等多家文创项目陆续开园,虎峰山村“艺术家群落”初见雏形。这些艺术家的到来和文创项目的引入,不仅用艺术扮靓了这座小山村,也让这里的人们感受到不一样的乡村生活,诗情画意的生活气息更加浓郁。
随着艺术家群体的入驻,沙坪坝区借助这股东风,因势利导,以文化来打造美丽乡村,不断丰富乡村旅游内涵,让虎峰山村的旅游业借着“艺术村”的美誉,一点一点活起来。上山的道路被拓宽并铺设了彩色沥青,健身步道、景观雕塑、灯饰工程、自行车道、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此外,更多的改变与成效则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细小之处,这离不开政协委员们的精心谋划与辛勤付出。
今年,沙坪坝区政协组织委员开展“进乡村、进农户”活动,加强乡村文明宣传,帮助村民规范言行,增强旅游发展意识,提升文明礼仪素养。在委员们的帮助和带领下,村民们自觉在山村营造出文明和谐的环境,这不仅是留住乡村艺术家的最佳粘合剂,也利于培育最舒适的乡村旅游土壤。今年1—10月,虎峰山村共接待游客40多万人次,已经超出去年全年的接待总量,农户们的收入也得到了可观的增长。
成功的尝试再一次证明,善于创新的理念和敢于实践的魄力是不竭发展的源动力。沙坪坝区将继续通过深入推进农村思想道德教育、优秀乡土文化传承创新、乡村文化供给优化升级等,大力营造新时代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大精神动力。预计到2020年,沙坪坝区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将更加多元化、特色化、精品化,乡村文明水平将得到显著提升。届时,如虎峰山一样华丽转身的小山村将越来越多,而虎峰山村也将在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动与纵深发展下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