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医共体”惠及老区人民
——城口县人民医院创“二甲”工作纪实
70年风雨兼程,70年砥砺前行。从简陋小楼、5名职工,发展到占地25亩、30个科室、398名职工、服务近30万人的综合性医院,城口县人民医院为广大病患者撑起了一片蓝天。
创建二级甲等医院,承载着城口县人民医院的梦想和期盼。为该院创建“二甲”,城口县委出台了专题会议纪要,县政府连续两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县政协连续3年专题视察。“发展才是硬道理”,从2017年吹响创建“二甲”的进军号起,县医院就对标对表创建标准,狠抓创建促发展,书写建设“健康城口”新篇章。
庆祝首个医师节暨二甲医院创建成功
自身建设强基础
现任城口县人民医院脑外科副主任医师刘甲才是吉林人,曾长期在三甲医院工作,2016年作为人才被引进,委以重任。他来院不久,就成功为2例“重颅脑外伤”和1例“颅内深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了开颅手术和颅内血肿清除术,及时挽救了患者的生命。“医院的引才工作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该院院长杨凤李说,脑外科业务过去几乎为零,而这两年光脑外科手术就做了100多例。
医院建设,人才是关键。该院一抓人才引进,3名院领导中有2名是引进的。二抓专家外聘,从三甲医院、军队医院外聘专家9名,全都是在各自领域深耕10年以上的医卫人才。三抓招聘招录,成功招录医学院校本科毕业生6名,通过劳务派遣方式招录专科段卫生技术人才65名。四抓业务进修,2017年选送技术骨干外出进修21名,选派住院医师规培14人;开展中层干部轮训,全年分6批次选送38名中层干部到解放军153中心医院进行管理培训。五抓拜师学艺,聘请全国12名知名专家到该院传帮带,提升青年医务人员的诊疗水平。
截至2017年,该院面向社会引进内科、神经外科、儿科等知名专家8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27人,其中副主任职称10人,中级职称37人,初级职称275人,研究生2人,本科学历89人,大专学历247人,为该院创建“二甲医院”、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加快学科建设。通过新增科室、细分科室、充实科室等措施,该院临床科室15个,医技科室9个,开放床位307张。去年1月新增急诊科,全年接诊急诊患者9002人次,抢救重危病人216人次。消化内科、普外科成功申报为市级重点专科,投入300余万元改造用房、添置设备、完善功能,新开展内窥镜微创技术7项,普外科成功开展肝叶切除、胆肠吻合、直肠癌根治术,腹腔镜微创手术实现完全自主化,微创手术比例超过30%。
加快添置医疗设备。通过县财政拨付、医院自筹等方式,该院配置了1.5T核磁共振、32排16层螺旋CT、DR数字成像系统、四维彩超等先进设备52台件。利用外援捐赠,接收153医院捐赠的心电监护仪6台、山东省临沂市捐赠的心电监护仪3台、除颤仪1台,巴南区人民医院、中华思源扶贫基金会捐赠的救护车各1辆。医院还探索租赁模式更新设备,以弥补设备购置资金的不足。
医疗改革强发展
“没想到,在我们县医院治病,还能享受到北京大医院的专家服务。”城口县沿河乡红岩村47岁的建卡贫困户庞珊感到自己非常幸运。一年前,庞珊左中上腹部、左背部出现阵发性钝痛,该症状在夜间更为严重,但辗转多处治疗未果。今年3月中旬,该院通过远程会诊系统,邀请到北京协和医院的专家展开会诊,协和医院李秉璐教授通过对患者入院记录、影像资料、辅助检查等情况的深入了解,对其病情做出了准确判断。随后,在就诊断意见充分沟通时,家属感激地说:“现在这个远程会诊真是方便多了,不但省了钱还省了精力和时间。”根据远程会诊意见,患者得到了合理的治疗。
远程会诊是该院实施医疗改革的结果。
近年来,该院在公立医院改革上积极行动,稳妥推进。用宣传开路,设置医改宣传驿站,利用LED显示屏播放医改政策,发放宣传资料,开展各类培训,使医改的意义、政策深入人心,得到全院职工的认同。
平稳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在规定的493项诊疗项目调整基础上,暂缓执行CT服务、副主任医师诊察费3个月,重新核对现有4000余项诊疗项目名细等,医疗服务收费更加规范。
全力保障医改政策执行。制定了院长门诊办公、规范医疗服务行为、首问负责、出院患者回访、处方点评等10项制度和《城口县人民医院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等8个子方案,确保医改规范有序开展。
深化医联体建设。该院继续接受重庆三峡中心医院、解放军153医院对口支援;与重庆市人民医院建立医联体、科联体;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建立医疗联合体,全面接受其学科指导。通过借脑、借力,资源共享,提升了医院的诊疗水平。
加大医共体建设。进一步加大医共体覆盖面,医共体成员单位由4家扩大到12家,实现了市、县、乡、村四级医疗服务网络一体化,确保分级诊疗“转得上、下得去、接得住、治得好”。通过医共体建设,为基层医疗机构上转的患者提供“一站式”医疗服务,为基层转诊患者提供优先就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等便利。
医改结硕果。该院2017年,门诊次均费用268.82元,出院患者次均费用4414.8元,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暂缓执行部分医疗服务价格,为患者节省医疗费用386250元。简化医保登记流程、设置便民门诊、完善绿色通道、减免特殊患者大型医疗设备部分检查费用等十二项便民惠民措施,得到上级充分肯定,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狠抓医风强服务
明中乡木瓜村4社六旬村民周某,2017年底因反复剧烈头痛入院,确诊为“颅内肿瘤”后,经医生建议转上级医院治疗。但患者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外出就医费用,央求在该院治疗。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该院经过周密的术前准备,决定施行这个手术。在外请脑外科专家指导下,成功切除了脑部肿瘤,挽救了患者生命。这次手术成为该院建院以来颅内肿瘤切除手术第一例,为周某节约费用约6万元。
医德医风建设的要旨是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为此,该院制定了“医患同欲,言行至善”的院训,向社会公布了“不忘初心,城医诚医”的服务承诺,提出了“手握听诊器,人心在那头,仁心在这头;踏进手术室,精心在里头,私心在外头;点击医嘱单,良心在前头,公心在上头”的“六心”要求。
为加强服务态度考核,该院聘请第三方调查机构对出院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2017年3月-11月共调查出院患者298人,平均满意率86.32%。通过回访中心对出院患者信息跟踪,包括关怀祝福、用药提醒、出院康复指导,健康知识宣传和就医引导等,去年回访5276人次,收到患者意见建议48条,落实整改25条;受理投诉3起,处理反馈率100%;指导患者复查204人次,解决患者疑难问题63条,收到患者表扬68起,提供咨询求助62例。结合第三方调查机构进行的满意度测评结果和患者回访反馈情况,对服务态度不好、服务质量不佳的严肃查处。今年上半年,平均满意率达到94.11%。
在优化患者就医环境方面,该院在门诊大厅设立自主挂号一体机,减少患者排队等候时间;在各内科、外科、妇产科病区设置优抚病房,对民政对象、现役军人及军(烈)属实施医疗优抚措施,开辟特殊群体就医绿色通道;妇产科门诊增添医疗设备;新建新生儿病房、ICU病区、康复医学科、体检中心;改造血液透析病房、内一科病区、急诊科病区等,使患者就医流程更加便捷,就医环境更加温馨,患者纷纷点赞。
健康扶贫强担当
城口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健康扶贫任重道远。作为该县医疗领域的“领头羊”,该院在扶贫路上勇于担当。
沿河乡文峰村共有村民400户,其中150余户为贫困户,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和尘肺病人占较大比例。该院成立9名医务人员组成的健康扶贫巡回医疗队,每季度开展一次巡回医疗服务,主动上门为困难群众送医、送药、送保健,让他们在家中就能享受到免费的医疗服务。83岁的谢延兴大爷患有眼疾和高血压,平常生活行动不便,巡回医疗队来到谢大爷家为他测量血压,并进行眼部检查,送去降压药品。
在健康扶贫中,该院建立帮扶户健康档案,根据病因、病情分类建卡166人份,分片指导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方便患者就医。开展先诊疗后付费,去年下半年服务建卡贫困患者518名,人均自付比例控制在20%以下。减免贫困患者大型医疗设备检查费用,对277名贫困住院患者共计减免费用81668元。对口帮扶沿河乡卫生院,也是该院实施健康扶贫的重要举措。该院制定了《城口县人民医院对口帮扶沿河乡卫生院实施方案》,严格打表,逐一落实。帮扶期间其门诊人次和出院患者人次均增长10%以上,适宜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服务项目开展达到90%以上。医疗帮扶为沿河乡卫生院获得长足发展助力,为解决贫困人口就地就医问题创造了条件。
对高楠镇黄河村26户贫困户进行精准扶贫,是城口县委、县政府下达给该院的任务。通过共同的帮扶,黄河村已实现整村脱贫。该院领导班子认为,脱贫不是小康,扶贫还在路上,不仅要“扶上马”还要“送一程”。为此,该院帮扶力度不减,继续产业扶贫,对贫困户养殖的54头生猪、40只山羊、1120只鸡、20亩蔬菜进行补贴。同时开展智力扶贫,对33名中学生和大学生补贴部分学杂费。开展住房保障,为部分对口帮扶对象维修房舍、粉刷外墙。完善健身文化广场设施、增添服务功能、美化广场环境。(黄正宇 官忠杰/文 城口县人民医院供图)
医院首例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成功开展
开展脑膜瘤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