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去年提前12天,重庆收获全年第300个“蓝天”
“四控两增”再赢年度蓝天保卫战
12月4日,从市生态环境局传来消息,截至当天,我市今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已达300天,PM2.5浓度为37微克/立方米。这得益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把打赢蓝天保卫战融入了“三大攻坚战”和“八项行动计划”的结果。
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印发了《重庆市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方案(2018-2020年)》《重庆市贯彻国务院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重庆市空气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同时细化《重庆市2018年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工作任务分解》,将年度大气污染防治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38个区县政府、17个市级部门和有关单位,让今年的第300个“蓝天”来得比去年早了12天。
协同控制交通污染
“现在买车,要买参加注册登记排放检验的新车。”近日,刚考完驾照的熊健到汽博中心买车时,服务员郑重提醒他。
这是市生态环境局协同控制交通污染的一个举措。
数据显示,我市主城区PM2.5来源中,交通污染源贡献率从2013年的31%上升到了2018年的近40%。为此,我市多管齐下严控污染源头,以有效减少交通污染排放。
为实现这个目标,我市严格新车环保准入管理,对未经环保核查或环保核查结果不合格的车辆,检验机构不予出具排放检验合格报告,公安车管部门不予注册登记,截至11月底,共核查新车21846辆。
在加强在用车排放管理上,今年全市路检遥测全市道路抽检机动车14.6万辆次,整治排放超标柴油车16437辆,淘汰老旧柴油车11529辆。
此外,我市不断提升油品质量,大力发展铁路、水路、公路多式联运,推广清洁能源及新能源汽车,开展船舶污染整治,有效控制交通污染。
突出控制扬尘污染
加州轻轨站附近,一个大型的建筑工地每天都在施工。让进出轻轨站的很多乘客诧异的是,紧张施工的工地几乎没有灰尘扬起。
这缘于我市不断强化扬尘污染监督考核,建立健全监管体系,积极改善环境空气质量的结果。
今年以来,我市相关部门督促施工工地严格执行“十项强制性规定”,累计建设和巩固1740个扬尘控制示范工地,安装工地冲洗装置500余套,购置土石方工地雾炮机1000余台。
我市通过推行主、次干道“以克论净”的道路扬尘考核机制,加大高性能清扫保洁车的投入等举措控制道路扬尘;通过执行建筑垃圾运输车密闭运输,开展联合执法严厉查处冒装撒漏的运输车辆,控制运输和裸土扬尘和扬尘源分类管控,实现扬尘污染控制。
重点控制工业污染
今年4月12日,华能重庆珞璜发电有限责任公司顺利通过1号机组超低排放工程验收,实现了91.25%的二氧化硫减排,75%的氮氧化物减排和66.7%的颗粒物减排。这是我市开展工业污染防治工作的一个缩影。
工业污染防治是大气污染治理的重要环节,也是治污攻坚的“重头戏”。我市积极实行奖惩并举的政策引导,严格落实环境保护各项优惠政策,坚持大气污染治理和发展方式转变“两手抓”。
在优化产业布局上,我市严格执行产业禁投负面清单,在主城区基本实现没有燃煤电厂、钢铁厂、燃煤锅炉、化工厂、水泥厂和烧结砖瓦窑。同时,积极开展工业企业深度治理和淘汰燃煤锅炉,今年全市完成了7台机组共252万千瓦时的超低排放改造、34台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112家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去产能退出煤矿2个、产能87万吨/年,关闭7个煤矿、产能169万吨/年。
此外,我市还通过实施水泥和砖瓦窑企业错峰生产、执行特别排放限值等举措增强工业污染控制力度和效果。
全面控制生活污染
为让老百姓呼吸更新鲜的空气,我市大力推进绿色生活方式,多措并举提升百姓蓝天幸福感。
我市制定了餐饮油烟污染整治工作方案,并出台《餐饮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DB 50/859-2018)》,目前已完成餐饮油烟整治2200家,其中餐饮经营单位1500家、公共机构食堂700家。
在严控高污染燃料上,我市新划定高污染燃料禁燃区30平方公里,累计划定约2883平方公里高污染燃料禁燃区。
我市严禁露天焚烧,查处纠正6000余起露天焚烧、烟熏腊肉等行为。
增强监管科研能力
在全市率先建成“大气污染网格化监测预警体系”,新增50套微型空气质量监测站和20套高架源高清可视系统,与原有26个空气质量监测站点,形成延伸至村(社区)的四级大气网格化监测监管系统。
这是北碚区为深入推进污染防治工作,强化大气环境的科学管控的一个缩影,也是市生态环境局为增强监管、科研能力的有力举措。
为有效减少重污染天气,我市不断强化重点区域、重点区县、重点时段、重点点位的大气污染成因分析,持续开展大气污染成因和治理攻关研究。
在增强监管能力方面,我市建成覆盖所有区县的100个空气自动监测站点,根据冬春季PM2.5、夏秋季臭氧等特征因子,针对性地对437家企业开展执法监测,监测废气排口978个。
在增强科研能力方面,我市围绕大气污染防治目标、现状、问题、措施,建成了大气环境污染防治信息管理平台,全面整合和集成大气污染基础数据,利用信息化、大数据手段科学支撑打赢蓝天保卫战。完成重庆市空气质量预报预警平台二期建设,开展主城、渝西、渝东北、渝东南四个片区7天区域空气质量预报,启动实施“五减两增”应对措施,并加强与周边地区的联防联控和协同控制,有效减少重污染天气。
我市受外来传输、本地积累、静风逆温等因素影响,冬季气象扩散条件较差,空气质量还不稳定,需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才能让市民享有更多的蓝天,增强幸福感。(杨礞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