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山城风格” 留住“江城气质”
—— 江北区政协专题协商历史文化特色街区打造
通讯员 桂 飞 张长荣
“寸金难买寸光阴,寸滩处处都是金”“来到唐家沱,天天都搞着(赚钱)”“来到江北大九街,凌晨两点说拜拜”……这不是街头俚语,而是江北区委书记李维超12月5日在该区政协召开的历史文化特色街区打造专题协商会上,现场为辖区正在打造的历史文化特色街区脱口“定制”的广告语。
江北区位于重庆主城核心区,文脉资源丰富,有全国重点文物汉阙和汉墓群,有底蕴深厚的巴渝文化、抗战文化、兵工文化、开埠文化,以及动漫、商业、艺术等时尚文化。然而,这些珍珠链似的文化资源却未能有效融入历史文化特色街区打造,导致历史文化特色街区缺乏特色,人文内涵与历史底蕴体现不足。
如何挖掘江北区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把历史文化特色街区这篇文章做精、做细?当日,江北区政协特地邀请了10余名从事文化工作的市政协委员、区政协委员和来自市社科院、重庆市工商大学的专家学者进行协商讨论。为确保协商实效,区政协特地邀请区委书记李维超到会听取委员建议。
“文化资源存在碎片化状态,特别是一些文化资源未实现保护性开发,寸滩老街超过90%的建筑已被拆除”“历史文化特色街区在打造上缺乏自身特色,人文内涵未得到足够彰显、历史底蕴体现不足”……会议开始,委员们便直言不讳地指出问题。
“我们有全国少有的汉阙、汉墓群,有重庆大轰炸遗址,要借助这些有影响力的历史文化来提升江北的历史文化地位”“要处理好保护与开发、古朴与时尚的关系”……市政协委员、重庆工商大学教授薛新力的建议,让李维超耳目一新。
“建议观音桥大九街的道路晚上禁止汽车通行,变为方便市民进出的步行道。”李航委员的建议,得到李维超赞同:“这条建议不错。观音桥街道和交通部门会后要立即对这个问题进行商讨,组织调研,尽快拿出对策和措施。”
“反对假古董,反对单纯讲经济效益”“历史文化街区应采取组团整体打造的方式,解决文化资源碎片化问题”“应充分考虑江岸江景资源与文脉资源融合”……李维超认真倾听着委员们的发言,并不停地在笔记本上作记录。
在他看来,委员们精心准备的发言振聋发聩,有批评、有建议,对打造历史文化特色街区具有很强的启发性。他要求,相关部门要认真梳理、消化吸收,将其合理运用到历史文化特色街区的打造中去。
“我们将采取‘活态保护’,实现形态、文态、业态、生态的统一,并对历史文化特色街区分类施策,更加突出‘山城风格’、留住‘江城气质’,打造独具特色的江北文化‘珍珠链’。”李维超表示,将大力发展体验式、交互式经济,让文化与历史融合,让知识与创意齐聚,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老百姓喜欢的东西要恢复,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就是我们努力奋斗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