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0”的多赢
通讯员 李柄蔚 陈小东
地处巴南区西南部,青山与溪流并存的圣灯山,素有“川东小峨嵋”之称。这里,也是民建巴南区委的“10+10”同心·实践活动基地项目——佛影峡景区所在地。
2013年11月,民建渝中区委、民建巴南区委与跳石镇签订互助共建协议,整合跨区优势资源助推当地发展,设立佛影峡景区为同心·实践活动基地。
几年来,通过献智、献力,民建巴南区委助推跳石镇发展的阶段目标初步达成——以实践基地为依托,引导民建会员企业康桥公司免费提供旅游社区商铺60间,带动150名村民从事旅游商业服务,既有力地促进了当地乡村旅游蓬勃发展,也辐射和带动泛圣灯山片区村民增收致富。
这,只是巴南区开展“10+10”同心·实践活动的一个缩影。
风生水起的实践基地
为全面落实中央、市委、区委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有关要求,2013年9月,巴南区正式启动“10+10”同心·实践活动,借此作为统一战线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佳切入点。
所谓“10+10”同心·实践活动,即区级8个民主党派及工商联(总商会)分别联系1个镇街,知识分子(无党派人士)联谊会和新的社会阶层专业人士联合会共同联系1个镇街,在实践活动中助推镇街经济社会发展。
农工党巴南区委的“10+10”同心·实践活动基地——木洞镇栋青蔬菜种植示范基地建设,也做得风生水起。
立足木洞地区发展新需要,农工党巴南区委、木洞镇党委政府以及巴南区农委三方于2015年11月12日正式签订木洞镇栋青蔬菜种植示范基地建设合作框架协议。
针对栋青村村民大多没有蔬菜种植的经验,农工党巴南区委围绕蔬菜种植技术、新品种选择、田间套作合理安排、农业投入品管控等方面,多次对蔬菜示范户进行指导。为了切实加强蔬菜基地技术应用及田间管理措施的技术保障,农工党巴南区委还建立起种植示范户与蔬菜专家之间的“一对一”技术咨询渠道,让种植示范户们及时掌握种植新技术。此外,协调鱼洞街道大中村与木洞镇栋青村结成蔬菜种植对接帮扶关系,积极为示范户选择蔬菜新品种、购买优质种苗提供便利。
强劲的同心力量
除了类似的基地建设,民盟巴南区委开展的“农村教育烛光行动”,也成为了“10+10”同心·实践活动的一大品牌。
2017年5月9日,民盟巴南区委“烛光行动”送教下乡活动走进接龙中学,邀请了重庆清华中学名师工作室的陈秋萍、常康华、李万辉等3位老师,为接龙中学师生送去了三堂精彩的公开课。接龙片区的老师们纷纷表示,这样的教学交流活动很有意义,受益匪浅。
据介绍,民盟巴南区委的“烛光”自点亮以来,共计开展教师培训42场次,培训农村教师3000人次。
“为进一步增强‘农村教育烛光行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方法,实现了从‘有什么送什么’到‘缺什么送什么’的转变,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和城乡教育公平做出了积极贡献。”民盟巴南区委相关负责人说。
不仅是民盟、民建、农工党,其他民主党派也纷纷行动起来,为区域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民革巴南区委与石滩镇结对,引荐台商(台资)投资考察;先后组织40余人次到石滩镇开展调研,形成提案建议7件、社情民意信息10条;开展送温暖、送法律等社会服务活动10次,捐资4万余元,受益群众达800余人次;
麻柳嘴镇是民进巴南区委着力建设打造的“10+10”同心实践基地。自2013年以来,民进巴南区委先后为麻柳嘴镇协调法治文化广场建设资金、助力麻柳嘴小学工程建设项目和教育设施完善,开展送教下乡、“走进乡村少年宫”、扶贫攻坚、爱心捐赠、“春联万家”等系列活动;
致公党巴南区工委与二圣镇对口联系,就乡村旅游接待能力提升、项目建设经营等方面提出了很好的建设性建议;
九三学社巴南区工委、巴南区人民医院、东温泉镇中心卫生院同心共建“10+10”同心·实践基地,成立巴南区首个医联体;
台盟巴南区工委与安澜镇形成共建合作关系,分别建立“台盟巴南区工委同心·实践活动基地”“安澜镇青年创业培训基地”;
……
巴南区委统战部相关负责人表示,“10+10”同心·实践活动以“同心”为指导,以“实践”为途径,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锤炼队伍为目标,以与镇互助共建为载体,充分发挥了统一战线的独特优势作用,探索出了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与党外人才锻炼成长的“双赢”模式,实现了“1+1>2”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