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主城道路通行效率有何提升
近年来,重庆市道路交通建设突飞猛进,交通网络日趋完善,但随着城市人口数量的不断攀升,交通工具数量的急剧增长,交通拥堵状况日趋严重,这一现象引起了市政协委员、市勘测院院长陈翰新的关注。在市政协五届一次会议上,他提交《关于优化交通管理理念,提高交通管理水平的建议》提案,直陈部分城市道路限速过低、限速设置不合理等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市公安局交巡警总队通过综合论证优化,交出了一份高质量的提案办理成绩单:完成黄花园大桥、鹅公岩大桥等61处交通组织优化;主城区共联网接入信号灯1315处,联网控制率达90%,实现多时段配时972处;交通设施规范设置率达95%……
找 管理症结
◆ 交通信号灯设置不合理,如智能化程度不高,旧的交通信号灯与智能交通信号灯不能协调运行,此外信号灯配时与交通流量不匹配,临近信号灯之间信号不协调,特别是多路口的信号控制不连续不科学,不同时段没有实现分时控制,影响了道路畅通。另外,信号灯设置过多,反而加剧了道路的拥塞,有的路段甚至300米就有3个交通信号灯。
◆ 道路管理理念存在偏差,如很多道路的限速低于设计值,限制了道路的承载能力。事实上,设计单位在对道路进行设计时,一般取最不利弯道或最不利视距段作为整条道路的设计速度,所以按低于设计值进行限速,实际并不能完全挖掘道路的通行能力。
◆ 一些交通执法人员的执法理念、执法能力、执法艺术等素质欠缺,执法不规范、不文明,引起群众反感、导致矛盾激化,或者无原则的迁就妥协,让部分群众认为越闹越有理,反而损害了交通执法的权威。有些交通执法人员以罚代管,往往对违法人只讲违法事实、处罚依据,开具处罚决定书,不注重对当事人进行交通法规宣传。
开 根治“良方”
◆ 提高信号灯控制水平。信号灯不能只针对某一路段设置,而要根据实际路段的车流情况、人流情况,进行全盘考虑。对交通流量大、拥堵严重的路口进行研究,调整优化配时;对老旧信号设备进行升级改造,适应智能化信号灯管理的需求。优化主干道信号灯配时,加强协调控制,最大程度提高一次性启动长距离通过能力,对交通流量大的主流向交通进行疏导,提高车辆通过效率。适当采取红绿灯之外的路口交通控制方式,合理规划立交和人行天桥或地下通道,对交通压力大的主干路与主干路交叉口,采取立体交叉设计,保证直行交通与到达交通进行分离。
◆ 调整道路管理理念,改变传统的慢速交通思维,放宽限速(不超过设计时速),加大追究违规变道等交通违法行为法律责任的力度,使机动车驾驶者能自觉地在相关法律约束下采用合适的安全行车速度;对道路进行分段限速,一般路段采用设计速度进行限速,其它最不利路段则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满足相关规范要求的安全车速。
◆ 完善执法标准,建立健全人性化执法责任制、执法过错追究制、执法责任监督制、执法奖惩制,明确以疏导交通为主、查纠违法行为为辅的原则;强化执法保障,严格执法监督,提升发现查纠执法问题、规范执法行为的前瞻性和主动性。
看 通行效率
◆ 优化城市交通,提升通行效率。结合重庆“山地城市”“组团布局”“桥隧相连”道路交通特点,推进交通组织优化、交通信号优化、交通设施优化“三大优化工程”,提升道路通行效率。全国首创多车道汇入自适应控制、共享位移转换车道、定向车道等新型交通组织技术,先后完成黄花园大桥等61处交通组织优化,打造重庆西站南北循环道等12处单向微循环交通;科学调整和优化信号灯配时,截至目前主城区共联网接入信号灯1315处,联网控制率达90%,实现多时段配时972处;研究编制《城市道路指路标志系统信息设计导则》,打造渝澳大道等交通设施规范化示范道路10条,完成交通设施排查整治379处,交通设施规范设置率达95%;
◆ 转变管理理念,提高道路限速。坚持“安全与畅通并重”原则,研究制定《主城区城市道路提速工程指导意见》,细化城市道路限速值确定原则、确定方法和限速标志规范设置要求;对城市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限速情况进行全面清理并开展V85运行速度监测,同时结合“设计速度、道路条件、道路环境、运行速度、历史事故”等因素,综合开展交通工程论证;对道路基础条件改善、交通设施完善,符合提速条件的城市道路实施限速值调整。截至目前,主城区已完成海峡路、新南路、红锦大道等城市道路限速值调整372条。
◆ 调整裁量基准,规范执法行为。修订完善《重庆市公安机关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行政处罚裁量基准》,进一步统一交通违法处罚标准,压缩自由裁量空间,有效解决处罚尺度不一问题;制定完善《交巡警常用执勤执法规范汇编》,为民警执法执勤提供执法准则、操作规程和实战指引;严格落实《执法记录仪使用管理规定》,实现一线交巡警执法记录仪配备、使用全覆盖,切实加强监督考核和执纪问责;通过轮值轮训、交巡警大讲堂、交警网校等多种方式,大力推进执勤执法应知应会教育,切实把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贯穿到民警执法执勤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