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制造业 导航智能化
以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全市贯彻十九大精神的“八项战略行动计划”之首,体现出市委抓智能化、抓制造业、抓实体经济的鲜明导向和坚定决心。然而,重庆的制造业离市委提出的“以智能化为引领”要求还存在不少差距。市政协经济界别、民革市委、民盟市委、民建市委、民进市委、九三学社市委、市工商联在市政协五届一次会议上提出的《以智能化为导向 推动制造业创新发展》(第0001号)提案,得到了市经济信息委的重视。
抽丝剥茧 精准建言
◆ 研究出台重庆市以智能化为引领的制造业创新发展的相关行动计划,将制造业智能化纳入区县党政产业发展考核,加快研究制定和形成我市制造业智能化发展的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体系、政绩考核体系。
◆ 建立我市制造业智能化财政专项资金,尤其要在现有的科技创新、技术改造、工业转型升级专项中加大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力度。
◆ 吸引国际国内知名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来渝建设研发机构,探索制定制造企业全面信息化基础技术标准化体系,着力营造制造业智能化的创新生态环境;
◆ 建立“平台+项目+人才”的评选引进机制,完善薪酬、税收、社保、医疗、住房、子女入学等配套政策,着力改善制造业智能化的人才集聚环境。
◆ 支持维沃、欧珀、旭硕、纬创等电子信息制造业企业智能化升级,将西永微电园、保税港区打造成全市重要的智能制造示范园区;以笔电、智能手机为重点,打造移动智能终端产业集群等。
成果转化 落地有声
◆ 市经信委牵头制定了《重庆市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8—2020年)》。到2020年,我市智能产业体系基本建成,大数据智能化应用更加广泛深入,基本建成国家重要的智能产业基地和全国一流的大数据智能化应用示范之城,打造数字经济先行示范区。
◆ 组建开放式的智能化研究院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智能制造产业相关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布局建设一批智能化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重点实验室、孵化器等市级研发平台。
◆ 进一步优化引才政策,建立智能化等领域人才综合补助制度;细化“鸿雁计划”人才认定标准,将智能化产业人才纳入“鸿雁计划”最优惠档次认定;对事业单位引进智能化领域高层次人才可考核招聘并申请特设岗位聘用,高校、科研院所可设置流动岗位,用于吸引紧缺智能化领域人才兼职、创新创业;在市级研究资助计划和人才项目中设立智能化专项,支持建设智能化专家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在市级学术技术带头人选拔中,增设1—3名智能化产业学术技术带头人。
◆ 强化智能化改造和转型升级,打造制造业智能化产业集群。到2020年,支持500家企业开展机器换人,建成20个智能工厂、200个数字化车间和2000个数字化生产线。同时,打造智能产业集聚中心,加快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与制造业深度融合,重点在汽车、电子、装备等领域,在生产制造、物流仓储等关键环节深度应用。全面提升工业设计服务能力,到2020年,培养年收入1亿元以上集成企业10家,年收入5000万元以上集成企业20家,系统集成能力明显提升,基本满足制造业智能转型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