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希望的田野上
——铜梁区政协助力乡村振兴记略
巴岳山下,淮远河旁,南城街道黄桷门村的风貌民居错落有致;巴川街道玉皇村,2000亩红心猕猴桃园给田间地头披上“绿装”,成为冬日里的亮丽景色;土桥镇庆林村,连片的荷塘叶落藕熟,新鲜脆嫩的莲藕堆满塘边……走进铜梁,乡村振兴的美丽风景如诗如画,让人目不暇接。
这幅美丽的风景画里,有着铜梁区政协的浓墨重彩。
过去一年,铜梁区政协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中,聚焦乡村振兴中的一块块“短板”,组织委员深入基层视察调研,围绕“五个振兴”建言献策。田间地头、美丽乡村、农业企业……广袤的山乡田野里,留下了委员们深深的足迹。
建立健全三项制度
2018年初,在铜梁区政协会议室里,一场围绕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党组学习会议正在热烈进行。
站在新起点,铜梁政协应以怎样的具体行动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九大精神?看着一份份文件,铜梁区政协党组书记、主席严永超在认真思考着。
“乡村振兴”,这个十九大报告的关键词,很快引起了严永超的关注。他深知,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质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我们要充分发挥政协党组的领导带头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委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助推全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深思熟虑下,严永超郑重地作出决策。
赓即,铜梁区政协党组围绕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迅速行动起来,在建立健全三项制度上着力,凝聚起政协干部、政协委员和广大群众助推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建立健全多层学习制度。铜梁区政协党组始终把思想建设作为党建的重点,建立健全党组中心组学习、机关干部集中学习、委员集中培训、界别分组及联组学习等制度,多层面、广角度反复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及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等,教育引导政协委员和政协机关干部把党的指导思想和决策部署学懂弄通做实,切实增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更好地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履职尽责。
建立健全三责协同制度。铜梁区政协党组建立健全了党组主体责任、党组书记第一责任、班子成员“一岗双责”的三责协同制度,全面落实管党治党主体责任。通过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党员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谈心谈话等制度,深入开展党员社区报到、主题党日、过政治生日等活动,引导政协委员和政协机关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做好政协工作、服务乡村振兴的责任担当。
建立党组成员联系界别制度。铜梁区政协党组在严格执行《进一步发挥界别作用的意见》《界别工作考核办法》的基础上,建立了党组成员联系界别制度,每位党组成员分别联系3-5个界别,帮助各界别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开展协商视察调研活动、撰写提案社情民意信息等,对口联系指导界别工作,确保界别活动始终在政协党组的领导下,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开展,最大限度凝聚起助推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和合力。
金滩村美丽“蝶变”
走进安溪镇金滩村,一座座农舍民居参差毗接地掩映在青山绿水间,道路清爽干净,环境整洁美丽,村民怡然自乐。说起铜梁区政协对金滩村的帮扶,当地群众赞不绝口:“以前我们村是市级贫困村,自从来了政协人,不仅日子过得越来越好,金滩村还变成了美丽乡村示范村。”
这,正是铜梁区政协着力以组织联建为基础、产业共建为重点、促进乡风文明为抓手,增强党支部战斗力、彰显党支部带动力、提升党支部凝聚力的结果。
据介绍,为了铺就金滩村脱贫攻坚“致富路”,该区政协机关党组、党支部组建了党员扶贫工作队,选派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善于做群众工作的党员干部担任队员,采取“一帮一”的方式助力金滩村后进党支部整顿工作。通过“一对一”与金滩村党支部成员结对子、抽派党员干部指导金滩村村支“两委”完成换届工作、组织机关党员干部开展政策宣讲、共同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等,在帮扶中进一步提升了党支部班子成员、党员干部的工作激情和实干能力,增强了党支部的活力和战斗力。
此外,该区政协大力帮扶金滩村产业发展。动员政协委员筹集资金14万元修建“便民桥”,解决群众出行难和“产业路”不通的问题。帮助确立以油茶种植为长期项目、辣椒间种为短期项目的“长短组合”产业发展模式,协调落实部门及社会帮扶、项目包装资金149万元,组织政协委员捐资20万元,用于油茶、辣椒种苗的采购、土地整理以及栽植等工作。发挥政协“智力库”优势,组织机关党员干部及政协委员开展栽培管理技术指导、项目合作协议签订等工作,带动金滩村新种植油茶800亩、辣椒150亩,收益约40万元,帮助金滩村打开了“致富门”。
乡村“燕”归来
人才,是制约乡村振兴的一大“短板”。
为了补齐这一“短板”,铜梁区政协积极开展“兴调研转作风促落实”活动,组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调研小组,把农村常住人口结构分析作为一项重要调研课题。
通过深入调研发现,铜梁区农村常住人口量呈下降趋势,老龄化现象日益突出、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等,由此带来了农业产业化发展难度大、人力资源不足不优、土地和房屋资源浪费严重等不利影响。针对存在的问题,调研组认真分析,提出了“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以兴旺的多元化产业留住人”“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以良好的人居环境吸引人”“加大教育培训力度,以素质提升塑造人”等建议意见,得到区委、区政府充分吸纳。
此外,该区政协结合委员履职尽责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党员委员“1+1>2”先锋模范作用,为助力乡村人才回引贡献政协智慧和力量。
据了解,该区政协机关党支部结合区委牵头的“党员冬训”活动,与旧县、安溪等镇街开展支部联建,抓住元旦、春节等人口返乡高峰期,组织党员委员开展“六个一”活动,即讲一次党课、作一次情况通报、召开一次座谈会、开展一次典型教育、开展一次就业推荐、组织一次参观考察,强化“红色引领”,激活“人才细胞”,引导返乡党员群众参与家乡振兴。同时,充分挖掘委员的人脉、资金、管理等优势,助力乡村振兴智力引进。一方面走出去,农业、科技等界别委员赴广东、江浙等地召开老乡座谈会,推介回乡创业的政策环境;另一方面引进来,依托工商联等界别党员委员领办企业,采取“党员委员+龙头企业+返乡人才”模式,提供就业岗位,吸引人才回流;结合区政协开展的联系走访活动,探索构建“1+10联帮网格”,明确每名党员委员定点联系走访10名返乡群众,并协调解决困难群众就业、子女入学、医疗卫生等方面问题。比如,在永嘉镇万年村,一名返乡发展笋竹产业的老乡在委员们的帮扶下,笋竹种植面积已扩大到600亩,带动周边三个村1200多户返乡群众参与,每年每户增收逾万元。
让“归来燕”安心筑巢安家,也是委员们关注的热点。
在区政协的调研下,《关于减少基层高学历青年人才流失的建议》《关于加大人才引入政策的建议》等数条提案、社情民意信息受到铜梁区委政府领导重视采纳,催生了“龙乡人才政策十条”实施细则,针对三农及教育、卫生等领域的单项人才政策也相继制定。
“一把为返乡人才提供就业创业机会的政策‘护航伞’正在徐徐展开,吸引各层级人才纷纷回流。”严永超介绍,截至2018年10月底,铜梁区企业已引进中高层次人才235人,招聘普工4000余人;各镇街先后成立回引老乡工作组,全区动态保持300名左右本土人才。与此同时,区政协还建立了政协全委会、常委会群众代表旁听制度,并将优秀本土人才优先纳入政协委员推荐范围。
添力乡村旅游
铜梁乡村旅游在全市赫赫有名。如何锦上添花,让铜梁成为全市全域旅游示范区,成为铜梁政协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进入新时代,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向往田园风光、乡土文化、民俗风情、农家美食,到美丽乡村去寻找乡情、体验另类生活成为一种时尚。”严永超说,铜梁区有优越的地理区位、宜人的生态环境、深厚的文化底蕴、淳朴的民俗乡风和良好的产业基础,发展乡村旅游方兴未艾,好戏还在后头。
去年该区政协成立课题调研组,先后赴成都市郫都区、锦江区,贵州省遵义市及我市南川区等地,就乡村旅游发展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为铜梁乡村旅游高质量探寻经验。在深入调研后,调研组提出了一揽子有针对性的建议。
调研组建议:要将乡村旅游发展作为重要内容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融入乡村振兴的大战略之中进行审视,准确把握乡村旅游发展走势,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方针,按照“一线四区”旅游功能区建设总体要求,及时对2014年版的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提升;对荷和原乡、金梅印象等已有相当规模的景点要加强指导,在美学、文化、体验等方面多下功夫,培育特色、优化服务、升级产品,向规范化、标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对符合规划的新项目,要强力引进品牌企业打造高端产品,反复论证,注重品质,宁缺毋滥,避免草率上马、浪费资源。
调研组认为,打造乡村旅游升级版,要以设施建设为抓手,提质基础、完善配套、优化环境,着力提升乡村旅游发展大环境,建设有温度的美丽乡村,让龙乡“气质”更好,“颜值”更高。
此外,调研组建议要深入发掘博大精深的龙文化资源宝库,拓展与旅游相融合的产业链,擦亮“铜梁龙·中国龙”名片。对西泉抗战文化、邱少云英雄文化,张佳胤、刘雪庵名人文化等特色人文资源进行深度挖掘,融入景点,彰显历史人文情韵,形成有别于其他旅游目的地的核心吸引物;突出原乡风情,将乡村旅游与乡土文化的传承利用紧密结合,保护传统村落、发掘民俗文化、弘扬农耕文化。围绕风俗节会、餐饮风味、民间工艺等乡土要素作好旅游文章,增进文化认同,比如让磨面、榨油、烤酒、做豆腐、编篾具等传统手艺集中亮相,吸引游客在互动体验中找寻乡村记忆,诉说乡土情结,升华乡愁情怀。
“让乡村旅游与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诗意相连,这是我们调研的最终目的。”严永超表示,铜梁区政协将围绕乡村旅游进一步深入调研,认真研究、提出建议,为打造乡村旅游升级版贡献智慧和力量。(文博 黎静/文 铜梁区政协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