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叶照亮致富梦想
——重庆“渝金香”烟叶高质量发展助推烟农脱贫增收记略
随着2018年11月全市烟叶收购结束,一份沉甸甸、金灿灿的成绩单呈现在人们眼前:全市烟农户均售烟直接收入突破9.5万元,创下历史记录,大大超过全市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
烟叶被称为“软黄金”,是一种比较效益较高的经济作物。全市烟叶产业分布在彭水、巫山、酉阳、武隆、黔江、奉节、巫溪、石柱、丰都、万州、南川、涪陵等12个区县,其中有10个属于国家级贫困县,种植烟叶是当地农民主要经济来源之一。近年来,重庆烟草以“渝金香”特色优质烟叶品牌打造为依托,不断推进烟叶产业高质量发展,着力开展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为巩固脱贫成果、实现乡村振兴,积累了宝贵经验,取得了积极成效。
倾斜资源拔穷根
万州区白土镇人头村村民张朝忠从2008年起,开始种植烟叶。三年前,他已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2018年,他通过土地流转,种植烟叶18亩,年收入达6万元。
在当前全国烟叶计划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张朝忠能够稳定乃至增加自己的种植面积,得益于重庆烟草的资源倾斜和布局优化。
近年来,重庆烟草着力将有限的烟叶种植计划资源优先向脱贫攻坚地区倾斜,重点向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和特困农户转移,2018年,全市烤烟生产面积40.57万亩,其中38.83万亩集中在国务院《“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划定的国家级贫困县,占比高达95.7%,为当地农民精准脱贫提供了坚实的产业支撑。
与此同时,重庆烟草将倾斜资源与优化布局相结合,打牢烟叶产业高质量发展基础,为烟农脱贫致富打造高质量平台。2018年,全市100亩以上相对集中连片烟田28.28万亩,占69.7%;培育20-50亩职业烟农7326户,占55.4%;烤烟户均面积30.7亩,同比增加6.02亩。
人才同样是引领发展的重要资源。2018年,重庆烟草投入资金300万元用于职业烟农培训,打造了一支带领乡亲脱贫致富的活跃队伍。
彭水县靓水街道长岩村45岁的余信有,今年流转了365亩土地种烟草。村里几家贫困户,都在他的烟草地里打工,一个劳动力每天有120元工钱,从4月初算起,到9月底烟叶烘烤完毕,每个人打工收入有2万多元。
该村村委会主任介绍,前两年,村里有38户贫困户,这两年跟着烟叶种植大户打工,并用专项扶贫资金入股烟草合作社,参加分红,不但有了在家门口打工的收入,也有了入股分红的收入,2016年,村里已经全部脱贫。
科技创新护烟农
回想起去年8月那场暴雨,彭水县龙塘乡双兴村烟农陈明合仍然心有余悸。
“靠天吃饭”是农业生产最显著的特点,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甚至可能让烟农颗粒无收。去年,彭水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与专业气象公司展开合作,在三个乡镇架设3部TWR雷达并全部投入使用,采用全区域自动站数据、卫星云图数据等多源数据监测天气变化,专门对烟区进行气象监测。
8月7日,暴雨来临之前,陈明合在烟农气象微信群里收到了预警信息,通过及时做好排水措施,烟叶没有受到一点损失。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是重庆烟草通过科技创新提高烟叶产业发展质量的一个侧面。2018年以来,重庆烟草进一步强化“渝金香”特色烟叶品牌建设,大力推行烟叶科技创新和技术落实,全市适用技术到位率达到98%以上。其中,“采烤分收”一体化、废旧地膜集中处理、烟蚜茧蜂控虫防病等关键技术实现100%覆盖,推动“渝金香”烟叶计划的全面完成和质量的大幅提升。
2018年,全市收购“渝金香”烟叶93.3万担,其中,上等烟、上中等烟、中部叶比例历史最佳,公斤均价、亩平均价分别达到26.94元、3098元,同比提高20%、15%,实现历史最好水平。而其中最大的受益者,莫过于坚守烟田的广大烟农。
优良的技术离不开优良的平台。重庆烟草着力提高烟叶信息化建设水平,通过信息化手段固化种植流程和技术要求。
2018年重庆烟草在5000担以上共计91条收购线上,安装了自动等级识别设备,配合“采烤分收”一体化和烟叶质量追溯体系信息化建设项目,保证了烟叶采收、烘烤、分级、收购全部按照“渝金香”品牌的要求规范来操作,产品包装都打有二维码,扫码就可以溯源是什么地方种植的、什么时间采收、哪一户烟农、哪一批出产的。这既保证了产品市场品牌价值,同时,也倒逼烟农从育苗栽种环节开始进入了严格的规范化管理和作业,进一步提升了烟农种植水平和种植收益。
夯实烟区基础设施
烟叶生产是一项精细活,从育苗到烘烤、从分级到收购都必须有一套完整的基础设施系统支撑,而重庆烟区普遍山高、坡陡、沟深、路碎,基础条件十分薄弱。
为此,重庆烟草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努力让烟农不出一分钱就能享受到完善的烟叶生产基础设施服务。自2005年以来,重庆烟草先后投入资金34亿元,完善了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八配套工程”,惠及12个区县、185个乡镇、712个贫困村和32.8万贫困群众。
酉阳县双泉乡天马村支书杨胜利介绍,原来村里绝大多数村民都跑出去打工了,就是因为没路、没车、没烤房、没大棚,要啥没啥,种烟卖烟全靠肩挑背驮,一家人辛辛苦苦一年也只种得上5亩烟,没什么赚头。“大家都说,这个山沟沟能通路,除非神仙下凡!”
“烟草公司给我们修机耕路、修烤房、修大棚,提高种烟现代化水平,吸引了不少村民回来种烟!”杨胜利激动地说,“现在种烟比以前轻松多了,一家烟农如果有3个劳动力,种20亩地没问题!”
帮助烟农摆脱贫困,只是烟草行业兴建基础设施的基本目标。完善烟区综合基础设施配套,引导烟农增收致富,促进烟区社会发展,才是真正的“初心”。
要想富,先修路。在烟叶常规基础设施以外,国家烟草专卖局先后在重庆开展两轮烟草惠民工程,共投入20亿元,建成援建道路3759.82公里。其中,三峡库区和武陵山贫困地区的惠民路共2733.6公里,占建设里程的74.56%。
为进一步加强烟区基础设施配套,国家烟草专卖局还批复援建资金8.3亿元,在我市9个产烟区县规划水源工程援建项目12项,惠及185个乡镇、712个贫困村和18万当地群众。
通过十余年的不断建设,重庆烟区基本形成了“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山地烟区新格局。
烟农增收离不开合作社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深挖烟农增收潜力,引领烟农脱贫致富,除了烟草行业和地方党政的强力支持外,离不开烟农合作社的参与和助推。
彭水喜润合作社是全市开展农家肥集中加工的合作社之一。据该合作社工作人员介绍,用生物发酵特殊工艺处理牛粪、桔杆等常见农家肥原料,对烟叶生长有意想不到的好效果。比如,降低土壤酸性程度、减少烟叶根部虫害等。
烟叶生产周期长、过程多、要求细,仅靠烟农“单打独斗”,不仅很难将技术落到实处,人力成本也难以控制。因此,重庆烟草引导各产区烟农成立合作社29家,烟农入社率100%。通过合作社实施,全市烟叶育苗、分级专业化服务达100%,机耕、植保达40%以上,亩施农家肥131.3公斤。在助推烟叶提档升级的同时,更减少了烟农成本,一“提”一“压”,烟农净收入进一步增长。
同时,烟农合作社在促进多元增收方面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重庆烟草积极引导烟农合作社开展公司股份制改革。2016年12月,万州辉永合作社完成了股份制改造,成立辉永种养殖股份合作社,经营范围扩展到种植、养殖、加工、销售、技术推广等大农业服务领域。据该合作社负责人冉学军介绍,他们在烟菜项目实施的基础上,引进专业公司成立了重庆市土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落实烟菜套种面积5600余亩,实现烟农增收845万元;在万州孙家渝宜高速下道口的烟叶育苗工场大棚,通过空置期培育蟹爪兰等观赏花卉4万余盆,带动当地农民增收10万元以上。
据悉,在合作社的精心服务下,全市去年共有2.5万亩烟田、50个烟叶育苗棚、792座烟叶烤房开展了综合利用,共为烟农额外创收2200万元左右。
织牢烟区生态防控网
近年来,市烟草局(市烟草公司)全面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在彭水、酉阳、巫山等12个产烟区县大力推行绿色防控工作,全力保障烟区农产品质量和生态环境安全。
绿色防控技术是一套内容丰富的完整技术体系,通过探索研究运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生态调控等环境友好型病虫害防控技术,不仅可以保护环境,还能进一步提升烟叶品质,从而帮助烟农提高种植效益。
针对重庆烟区病虫害发生实际,市烟草局(市烟草公司)集中科技资源,针对关键问题开展科技立项攻关,加强应用研究和示范推广。其中,蚜茧蜂杀灭蚜虫就是烟叶种植推行绿色防控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截至目前,全市烟田放蜂40.58万亩,实现烟田100%覆盖;大农业放蜂43万亩,占植烟面积的106%,首次超过烟叶植烟面积,自2016年以来,全市系统连续3年实现防治蚜虫农药零采购,2018年,全市各产烟区县基本实现防治蚜虫农药零使用,烟叶质量和烟区生态环境得以提升。
同时,市烟草局(市烟草公司)连续5年实施商品化农家肥等土壤改良措施,根据2017年全市3607个样点普查结果,与2012年普查数据相比,土壤pH值平均升高0.5个单位;大力推进化学农药替代,全市有机化学农药采购量同比减少62.15吨,降幅28.5%,同比2015年减少了341.15吨,降幅68.6%。
为进一步提高绿色防控技术在烟农中的推广应用,市烟草局(市烟草公司)创新开发应用了绿色防控工作微信公众号,通过微信公众号,开展绿色防控知识宣传和普及,并就烟农用药、病虫害情况调查等信息进行数据采录,实现了烟农与烟草公司、专家的良好互动,为农药使用的过程监督和烟叶质量安全管控提供了便捷渠道。
烟草农业绿色防控技术及其在大农业上的推广应用,不仅保障了烟叶生产和烟区生态环境安全,而且用实际行动守护着绿水青山,为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力量。(曹吟 严正/文 市烟草局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