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2018·提案问效
用品牌做亮文化软实力
提案:《加快文化产业品牌建设 提升重庆城市软实力》
提案者:民革重庆市委会
近年来,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支柱产业。重庆文化产业要健康发展,必须走品牌化建设之路,倾力打造核心产品。在市政协五届一次会议上,民革市委会提出“加强文化产业统筹规划,推进文化产业品牌化发展”“完善产业链条,谋划文化产业品牌大格局体系”“强化供给服务,扩大群众文化消费需求”等建议。这些建议得到了市文化委认真办理,取得了显著实效。
办理:
1.先后编制出台《重庆市文化发展“十三五”规划》《重庆市文化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关于进一步加强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举措,积极引导文化产业发展。引进万达文旅城、深圳华侨城、六旗集团山水小镇等一批总投资规模超1000亿元的超大项目,做大做强文化品牌。
2.深入实施“互联网+”、“文化+”战略,促进文化创意、动漫、数字出版等新兴文化业态发展。完美集团在重庆设立13家网络游戏和影视公司,打造集影视拍摄和制作、观光旅游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产业集群。吸引20家企业入住软件产业园。猪八戒网成为国内最大文化创意交易平台,累计注册用户超1700万,估值超百亿元。
3.充分利用文化部布局国家首批文化消费试点城市机遇,积极开展文化惠民消费季活动,组织开展活动1500余场次,参与群众450万人次,直接拉动消费13.6亿元。
4.连续多年成功举办重庆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国西部动漫节、万石博览会、重庆演出季、重庆美术展等系列品牌会展活动,吸引了江苏、浙江、广东、新疆、西藏等24个省区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英国、日本、匈牙利等7个驻渝、驻蓉领事馆,尼泊尔、土耳其、古巴3个国家民间文化组织,180个行业近1000家客商积极参展。
延长产业链 助力农户增收
提案:《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提案者:市政协民建界别
重庆,一个大工业和大农业、大城市和大农村、大库区和大山区并存的复合型城市,“三农”工作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此,民建界别在市政协五届一次会议期间提交了此提案,建议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以经营主体为依托,推动适度规模经营 ;以市场体系为纽带,搭建三产融合发展平台 ;以农村改革为动力,培育农村发展新动能。市农委高度重视,认真办理,有关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办理:
1.新发展特色产业80万亩,成功申报创建涪陵榨菜、荣昌猪、奉节脐橙3个国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潼南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重点特色产业链综合产值达到1200亿元。
2.不断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发展区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493家,年销售收入1540亿元,带动农户368万户增收。
3.组织500余家农产品流通企业参加市内外产销对接活动,近60个重庆农特产品与永辉超市等流通骨干企业实现对接,与阿里巴巴等多个国内外知名电商平台达成战略合作。同时,建成区县级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中心23个、乡镇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点6187个、涉农电子商务企业230家、网店12.4万家,农产品电商收入560亿元。
4.相继实施农民工户籍制度改革、农村产权抵押融资、地票、信息化助推农业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等改革举措,累计转户农民477.6万人。深化农业财政补助资金股权化改革,惠及集体经济组织1352个、农户15.48万户。
聚力打造宜居宜游美丽乡村
提案:《关于进一步加快我市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的建议》
提案者:邓元明(重庆三峡中心医院介入科主任)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涉及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位一体”的系统工程,也是硬件与软件相统一的系统工程。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明确提出,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近年来,重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依然存在乡村风貌和地域特色不突出,传统村落和建筑元素遗失等明显的短板。为此,邓元明委员在市政协五届一次会议期间提交《关于进一步加快我市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的建议》。他呼吁要以建设宜居宜游美丽乡村为目标,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让乡村变得更绿更净更美。重庆市农业综合开发办高度重视,认真吸纳委员建议,加快解决相关问题。
办理:
1.编制出台《重庆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重庆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验收方案》等,促进各项工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2.新建高标准农田50万亩,修建机耕道、耕作道、生产便道4935公里,沟渠、管网5055公里,山坪塘、蓄水池3478座,新增粮食生产能力27万吨。
3.建设美丽宜居村庄100个,打造4个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市级示范点,创建绿色示范村庄254个,8个行政村成功申报全国首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累计建成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1581座,大幅提高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