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经济/工商联界别
工业跃升如何突破重围
特约记者 向 伟
在“中国制造2025”整体布局中,装备制造业肩负了重大责任。近年来,重庆在笔记本电脑、汽车、摩托车等“支柱”产业积极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目前已对200多家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制造产业智能化转型发展,全面建设先进制造业体系,是全市工业经济发展主题。
重庆本土传统制造企业如何在转型升级中占据制高点?民建界别、经济界别和工商联界别在市政协五届二次会议上,针对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开出了“药方”。
据悉,“产业融合发展是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工商联界别调研时发现,“重庆制造”提质增效存在着智能装备产业量小体弱、产业链不完整、创新能力不强等短板。当前重庆制造业大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从低端产品起家,向高端产品发展,是一条艰难的创新之路。
“传统制造短板如何补?”工商联界别建议,围绕全市高端智能装备及制造过程智能化等薄弱环节,融合各种高端创新要素,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研制一批智能技术装备,提升一批传统智能装备。从政策引导、产品创新、管理体制创新、产业链各环节创新,聚焦聚力打造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硬件、汽车电子等产业集群,强化核心零部件的本地配套,构建全产业体系。
“要突破困境,还需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打造自主核心品牌。”民建界别建议,鼓励研发和创新,为企业实现智能转型提供原动力。构建“官、产、学、研、金”有机结合并良性互动机制,共同开展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以及智能生产设备的攻关、开发与应用。同时,企业也要相应提高研发经费,注重与高校联合,发现人才,留住人才,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注入科技力量。
“目前我市在智能制造、自主制造上的问题,表面看是核心技术支撑的生产制造能力不足造成的,但从深层次来看,是包括配套、制度、文化在内的系统性支撑不足。”经济界别经过深入调研发现,改变也必须是系统性的,依靠单一技术、单一产品的突破短期有效,但长期还很难预见。同时建议,通过两化融合、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等举措,重点在智能装备、智能生产、智能服务等领域发力,实现区域产业和智能制造相嫁接,建设形成一批产业链完整、分工合理、布局优化、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集群。
“从研发、设计、制造、销售到客户体验,是一个完整的产品提供过程,每个环节都决定了企业的品牌形象和产品的成功销售。”民建界别建议,推动国家重点智能制造项目建设,总结形成行业示范方案,以及国际、国家和行业智能制造标准,集中力量打造一批典型示范企业,带动全市工业企业进行智能转型标准化升级。
“工匠精神是技艺上精益求精,以品质赢得行业领先和消费者信赖的精神,弘扬工匠精神对于传统制造业的发展尤为重要”“转型是一个长期过程,必须做好长期准备”民建界别认为,制造业产品、技术全生命周期的转型时间长、难度大、任务重,同时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还有基础设施支撑、知识产权安全等问题,需要在国家战略、行业战略和企业战略上进行协同。同时,建议在舆论上弘扬、政策上支持、报酬上厚待技能型产业人才,在户籍、教育、养老等社会政策改革上加力。通过长期努力,培养一大批职业敬业精业的一线劳动者,打造稳定的、与制造业企业共进退的产业工人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