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老了 岁月如何静好
特约记者 文 博/文 记者 邓永宏/ 图
“当你老了,头发花白,睡思昏沉,炉火旁打盹……”当爱尔兰诗人叶芝的诗歌《当你老了》遇上老龄化社会,碰撞出的不是对青春岁月的回首,更多的是对当前养老之路何去何从的焦灼。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养老产业的健康保健需求也进入快速增长阶段,涵盖医疗保健、健康看护等服务的健康医疗产品的总需求急剧攀升。市政协五届二次会议期间,与会委员们聚焦高品质养老积极建言献策,从模式、技术和服务层面为如何推动健康养老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路径参考。
黎华名:医养结合开启快乐养老新模式
在社区电脑前与医生连线远程听诊,健康保健室家当齐全,血压仪、心率检测仪、足部按摩椅……老年文艺活动室内载歌载舞,欢声笑语不断。在璧山青杠街道和铜梁巴川街道正街社区,一群阳光快乐的老年人在这里愉快的养老,时光,在这里也仿佛慢下了脚步。
而这,也是农工党重庆市委会持续关注的话题,重庆作为西部最“老”的城市,如何依托医养结合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让社会老人享受快乐的老年生活?市政协委员、农工党市委会秘书长黎华名介绍,当前,部分养老社区定位模糊,一些中低端收入家庭的养老服务需求难以满足;建设规划也不到位,空间布局不规范,选址决策缺乏通盘考虑。“破题的关键就在于加强科学规划。”黎华名所在的农工党市委会在市政协五届二次会议上建议,在综合考虑社区的经济、自然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状况和通达性等方面的基础上,对养老社区的选址进行科学决策,空间布局进行合理规划。同时配合社区和社会企业的实际发展,补齐公共资源缺口,实现医养无缝转介,提高公共资源的利用效率。
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标准化建设标准也是重点,在综合分析调研数据及资料的基础上,黎华名从建立统一的养老需求评估机制、精准的资源分配机制、服务质量监控机制、服务转介衔接机制等多个层面建议,如“开展社区标准化试点工作,建设典型的标准化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作为示范点,促进标准化建设的推广和普及”等。下一步,农工党市委会将积极建言献计,促进各级党委、政府积极拓展宣传渠道,对“医养结合”养老社区积极宣传,鼓励老年人多出门参与社区养老活动,培养老年人继续学习的能力,积极创造社区老年人找寻自我获得感、满足感的社会环境。
黄晓玲:互助养老激活“银发”朋友圈
志趣相投的老人一起踏青、一起读老年大学、一起唱歌跳舞。在医药卫生界别委员黄晓玲的眼中,这就是互助养老的美好模式,她希望,用这样人情味浓浓的养老,可以进一步扩大老年人的“朋友圈”,让更多中老年志愿者参与其中,认领并照顾符合条件的独居、空巢老人,使得更多老人能够享受到晚年生活的美好。
“早已出台的《重庆市老龄事业十三五规划》指出,要‘壮大老年志愿者队伍,建立老年志愿者服务登记制度,到2020年,老年志愿者注册人数超过老年人口的12%’。”在老龄化进程加剧的今天,数量如此庞大的老年志愿者队伍,如何实现存储养老费用和服务社会的双赢价值?黄晓玲笑着解释,“时间银行”这种新互助概念就是答案。
作为河北、南京等一些省市社区探索的新型养老路径,“时间银行”已经不是新鲜词汇了。我市慈善总会也已于2018年7月启动养老“时间银行”,借助义务献血存储公益积分,并赋予“积分变现”购买养老服务的权益。“但这种公益模式还亟待完善和普及。”黄晓玲认为,尚处于试水阶段的互助养老模式,面临着缺乏专业力量参与、舆论引导有待提升、机构配套功能缺失等问题,在客观上影响了“互助养老”服务的质量。
“多管齐下才是解决良方!”黄晓玲双手交握,暗蓄力量——要发挥慈善组织在人口老龄化进程中的公益力量作用,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互助养老计划”,参照商业银行的运作理念,摸索和总结互助养老方式的可行性与实际操作流程,将老年人“充足的时间”“丰富的资源”和“一定的储蓄”有效整合,在需要帮助时,将志愿时间兑换成相应的服务,以实现互助养老。还要让更多老年人参与和行动起来,鼓励邻里间的互助养老行为,引导社区独居老人开展结对帮扶。“远亲不如近邻嘛,就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黄晓玲攥紧的拳头里,是对互助养老的发展信心,也是养老大家庭的力量来源之一。
张 舰:互联网+养老隐形伴侣
“来!养老神器——‘SOS’智能手机了解一下!”采访中,科学技术界别委员张舰幽默的比喻让采访氛围活跃了起来。如何把专业化、个性化的养老服务送进社区和家庭,打通居家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张舰认为,关键在于推动智慧养老从“概念”到“落地”。
通过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养老服务可以和家政、物业、餐饮、物流等诸多行业对接起来,老年人所期盼的“人在家中坐,服务上门来”的养老体验,正在逐渐成为现实。在北碚区一家康养社区内,智能定位+智能视频看护系统正在运行,如果老人不慎跌倒,只需要按一下随身携带的智能卡,系统5秒钟就可确定位置,随后启动救援。“除了‘SOS’智能手机,还有智能手环、人机陪伴等系统,全面开通实时定位、紧急呼叫、自动报警、情感关怀等功能,让老人充分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捷和舒适”。张舰笑言,“这就像一个隐形伴侣,无微不至,体贴周到。”
“但目前,我们迫切需要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先进科学技术,建立一套完善、有效、方便快捷的社区养老服务平台系统。”作为市信息服务业行业协会会长,张舰给出了专业意见,技术已经具备,只欠整合东风。他希望相关部门能够牵头建立智能社区养老平台系统,系统化采集、管理、定期发布每位社区养老人员的基本信息,实现养老信息交流及交互评价,确保养老平台能够在第一时间作出合理调整。
而政府在智慧养老当中扮演的角色,张舰的观点十分明确,要当好“引导员”和“监督员”。他建议,政府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服务,在城乡社区内建设运营居家养老服务网点、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普及智慧养老终端设备,兴办或运营老年供餐、社区日间照料、老年精神文化生活等形式多样的养老服务,利用平台优势创新养老服务内容,推动社区自助、互助养老。
“‘智慧养老’的目的不仅仅是打通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更是为了满足老人的精神需求,让他们远离‘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精神孤岛。”张舰的话语坚定有力却又温情如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