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9年01月31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副刊
版面翻页
副刊
07

那些年的春节习俗

□ 作者 莫测

腊制品

所谓腊制品,就是腊肉、腊香肠、腊豆腐干和腊萝卜串等等。没有腊制品,过年似乎就缺少了许多年味。

当年,母亲生活仔细、节俭、有计划。若家里杀了肥猪,母亲就将猪肉分成十五块,晾干、熏好之后,悬挂于房梁通风处。每月只吃一块,剩下三块和那些猪头猪尾猪脚猪肝等留着过年时炖白苕芋头、炒菜头蒜苗或做夹沙肉。那个香,在村里村外一直要弥漫到大年十五。

做腊品的习俗,不仅广大农村有,城市里也普遍存在。不过,城市比农村富裕,除了腊肉之外,还有腊香肠、风吹肉、腌肉,以及鸡鸭鱼兔等。但城里的腊肉没有农村腊肉的本色本味。主要原因是熏制的材料差异,农村用的是纯柏树桠,其中含有一种天然的香味不说,所熏腊肉还色泽红艳,不霉变不生虫。城里用的是锯木渣、枯草、蔓藤等。城里人把熏腊肉曲解了,认为能冒烟的材料都行。

曾几何时,报纸上登出文章,说腌腊制品属于霉烂变质食物之一,其中含有大量致癌物质。再加上封山育林,不准剔砍柏树桠,倡导净化空气活动,人们的传统观念慢慢被更新,做腌腊制品的人就越来越少了。

新衣服

过年,是过去最大的节日,也是小孩们伸长脖子、睁大眼睛盼望的大喜日子。盼望的理由很多,能穿上一身新衣服则是其中之一。

别小看那新衣服,在那连肚儿都经常“提抗议”的年代,能穿到新衣服,那可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我记得很清楚,直到初中毕业那年,我才第一次穿新衣服。所谓的新衣服,就是几尺白布染了之后做的短袖衬衫。并且还不是家里缝的,而是一位女同学给我量身定做的。在这之前,我穿的都是哥哥姐姐们因个子长高之后,不能穿了的旧衣服改做的二手货,甚至三手、四手货。不仅破旧,还补丁叠补丁。

家里贫穷,没钱扯布缝新衣。过春节了,母亲也知道我们心痒眼馋,想穿新衣服到小伙伴面前炫耀炫耀。于是,她就变戏法般把那些破旧的衣服洗涤得干干净净之后,用她灵巧的双手,在煤油灯下东拼西凑,飞针走线,给我们几姊妹弄出一身干净清爽、贴身舒适的衣服来。虽然看着不怎么雅观,但穿在身上仍有过年的温馨与喜庆。

现在,物质极大丰富,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再三年的状况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春节要穿新衣服也已成为历史,因为新衣服大街上到处都是,随时都可以买来穿。要说穿新衣服就是过年的话,那么现在天天都像过年。

压岁钱

据说,春节发压岁钱的习俗起源于宋代,历史不可以说不长。

在记忆中,我是领过压岁钱的。具体领了多少记不清了,但数字肯定不大,好像最多没超过一元钱。那时物质匮乏,街上没什么东西可买,再加上纯朴,没私欲,从婆婆、父亲那儿领到压岁钱之后,一转身就塞给了最辛苦的母亲。

以前发压岁钱,为的是博得一家老小高兴。儿孙向长辈一跪拜,长辈则心满意足,笑逐颜开,马上掏出早已准备好的压岁钱;晚辈们领到压岁钱之后,也个个笑靥如花,人人欢天喜地,一下就把节日气氛推向了高潮,一年的辛苦劳累,便在那朗朗笑声之中消失殆尽。

如今,春节期间仍有发压岁钱的习俗,但已经悄悄地发生了变化。一是可以不面对面地分发了,而是通过手机红包形式发专包,或抢红包;二是数量逐年增大,从几十上升到了几百,甚至上千;三是互相攀比,看谁发得多;四是礼尚往来,你给我家孩子发了,我就给你家孩子发。

贴春联

中国人对红色的东西情有独钟,五星红旗、红领巾、中国结……红色,几乎成了喜庆的象征。红纸春联往门上一贴,就标志着春节到了,家里喜来福至了。

那时的春联不贵,一毛钱一副。几乎大家都能承受,所以一到春节,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并且有几道门,就要贴几副,都希望一家人红红火火,热热闹闹。

有几年,不知从哪来的热情,我买了纸墨笔砚,自己动手写起了春联,还拿去街上换了几包落花生。

去年,小区物管不知从何处请来了一位号称为书法家的老先生,在小区门口摆起摊子,龙飞凤舞了一大堆春联,且免费赠送。可是,领取者却寥寥无几,最后只有黯然收场。

对春联失去兴趣原因何在,我不太清楚,但老家贴春联的家庭的确一年比一年少了。春节期间,一些年青人更喜欢在阳台挂灯笼,在卧室拉彩带。

看大戏

那时农村的文化生活单调枯燥得无法形容,偶尔看场露天电影都像打牙祭,路再远,天再黑,人再多,都要疯了似的跑去凑热闹。

好在我们镇上有个草台班子,隔三差五弄出一台节目来,然后在公社唯一的戏台上演出,票价五分。每当演出之日,就像遇到了逢场天,那场子四周人山人海,水泄不通。由于场子不大,估计只能容一二百人,买不到票的,就只能在场子外面听锣鼓、吆喝声了。其实,即便有票,也不一定挤得进去,因为那场子四面封闭,仅有一小门出入。按现在的说法,它完全不符合安全要求。

为了满足大家的文化渴求,烘托节日气氛,春节期间要连续上演七天七夜。除了川剧《秦香莲》《王保长》《三打白骨精》和京剧《红灯记》《沙家滨》《智取威虎山》之外,还有《武松打虎》《鲁智深拳打镇关西》等评书专场。虽然不很丰富,也算得上一顿文化大餐了。每看一次,彼此都要谈论许多,兴奋许多,满足许久。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草台班子解散了,戏台也被商住楼取而代之。那些传统文化退出了春节的舞台,节日期间,大多关门闭户,在家看电视,或打麻将,那热闹的乡场逐渐冷清了下来。

其实,正在消失的春节习俗何止这些啊,还有接送财神、打阳尘和炒花生瓜子红苕泡等等,都随时间的推移而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