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两江四岸旧时光
重庆是一个有故事的城市,那些故旧往事,蟠虬如黄葛树的根,融入这座城的山山水水,浸润她的街街巷巷,只需抬手轻触,便能激起层层微澜。
今天的故事,起止于两条历史感满满的路,它们在嘉陵江与长江的见证下,穿过旧日时光,焕发出新生的活力。
沐浴在夕阳余晖下的龙门浩玻璃观景台
壹
被誉为现实版“千与千寻”场景的洪崖洞,原名洪崖门,是古重庆城门之一,地处长江、嘉陵江两江交汇的滨江地带,以其巴渝传统建筑和民俗风貌特色吸引大量游客前来。仅在刚刚过去的2019年春节前三天,洪崖洞就接待游客超24万人。
有一条路,与洪崖洞顶层平行相依。这条一眼看上去平淡朴实的路,叫沧白路。这是一条从辛亥革命走来的路,它与洪崖洞对街的重庆民主党派大楼前身——沧白堂一样,都因一位民主革命家——杨沧白而得名。这条路,曾是杨沧白跟随孙中山先生高举义旗推翻清廷的总指挥部,为了纪念这位辛亥革命的赫赫功臣,国民政府在1943年7月在其事业发源之地重庆府中学堂旧址,建立杨沧白先生纪念堂,并将其所在的炮台街改名为沧白路。每天看着人来人往、热闹喧嚣,它却安于一隅,不争宠、不炫耀,默默在时间流淌中积累沉淀,一如往昔。
将怀念与崇敬收藏于心,今天我们从沧白路上洪崖洞顶层出发。
洪崖洞以具有巴渝传统建筑特色的“吊脚楼”风貌为主体,通过分层筑台、吊脚、错叠、临崖等山地建筑手法,让游客能从解放碑直达江滨。随着手扶电梯一层一层往下,重庆的立体感全然显现。洪崖洞内商铺林立、人声鼎沸。穿梭在四方游客不同的口音中,你能品尝到各具特色的美食,感受到山城独特的文化。
从一楼步出,嘉陵江扑面而来。回望沿着峭壁而建的洪崖洞,就像在看一座微缩的、“站立”着的重庆城,让人不禁为他的铮铮傲气而感叹。
“打卡圣地”洪崖洞
贰
离开洪崖洞景区,长江南岸是下一个目的地。要去那里,先得过江。
作为被茅以升桥梁委员会2005年年会认定的唯一“桥都”,重庆以数量众多、各具特色的桥连接起主城四岸两江。而在桥之前呢?这四岸两江又用什么沟通情感、串联生活?那伴随着柴油机轰鸣,慢慢悠悠却又稳稳当当的“过河船”——轮渡,是江边人“脚步”的延伸。可随着城市交通设施的发展,一度在江畔百姓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的过江渡轮逐渐消失了。
2019年伊始,一条消息让不少“老重庆”为之激动——沉寂多年的“过河船”回来了!这颇具时代烙印,却又略带浪漫色彩的方式,是今日过江的不二选择。
记忆中洪崖洞景区离朝天门码头不远,步行可达,便一路跟随嘉陵江的指引,往码头而去。行至嘉滨路与朝千路的交汇处,被一个巨大的工地阻隔,让近在咫尺的码头变得可望而不可及。无奈,只有另寻他路。
还好,从工地旁的石阶开始,一路都有附近居民自制的各式指路牌,加上热心路人的指点,让找不着北的我们有了找线索、探迷宫的新奇感觉,绕路的小郁闷也不禁一扫而空。之后我们从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了解到,不久的将来,待朝天门建设竣工后,从嘉滨路可直达码头。
跟着指示,走过新华路、陕西路、朝东路,终于来到码头。
虽然不是周末,码头上仍然人头攒动。“两江游”游船自然是最吸引游客的项目,它因将山水与夜景相结合而成为重庆城市名片,是一个让外界直观、立体、动态、全方位、近距离了解认识重庆、领略重庆魅力的最佳窗口。即使在没有灯光点缀的白天,乘船感受重庆这座“山水之城”也是不少外地游客钟情的方式。
让人意外的是,在第二和第四码头,两条复航渡轮的人气丝毫不逊其他码头的“两江游”——第二码头的船开往江北区大竹林,第四码头的船可前往对面的江北嘴、南岸区的洋人街或弹子石。
揣着一人五块的船票,走过不长的跳板来到趸船上,随着渡轮逐渐靠拢而产生的晃动,心似乎也雀跃起来。船动了,登上二楼甲板,一袭清风、两江碧水、四岸风光扑面而来;江北嘴、朝天门、南滨路一览无余。然而时过境迁、物换星移,想必久居两岸的人,此时坐船的心境会与当年不同吧……
叁
十分钟左右的航程结束了,在弹子石码头拾级而上,便来到了此行的最终目的地——南滨路。北临长江,背依南山,历史悠久的巴渝文化、宗教文化、开埠文化、大禹文化、抗战遗址文化如珍珠般遍布沿线,使南滨路获得了“重庆外滩”的美誉。
弹子石老街,就是这“外滩珍珠”中耀眼夺目的一颗。
作为重庆开埠最早的地区之一,弹子石曾有的热闹与风光是我们脑中无法具象的:200多年前,这里就出现了本地最早的水码头。20年前,这里是南岸最繁华的区域中心。城市的“北进”曾让它一度陷入落寞,好在如今又重拾辉煌——
老街西北方向的法国水师兵营,在保留当年建筑风貌的基础上修缮一新,营房按照布局被重新利用,书吧、餐厅、露天咖啡店、地窖、重庆开埠史料陈列馆、被玻璃罩围起来展示的当时的排水设施……休闲时尚与古典气质在这里融合,现代生活与历史韵味在这里重叠。
老街内复建的特色建筑,让今人得以一窥当年的繁盛。走进被喻为“西部水路门户第一家”的王家大院,古色古香的戏台讲述着过去的风光,二楼的大众书局更是为它增添了些许缱绻的书卷气;民主革命人士石青阳的青阳公馆虽已另做它用,但仍有人记得它与杨沧白先生的最后日子;海关石、利川号、一德堂、涂山窑、百岁坊,弹子石的旧日时光在新的承载下娓娓道来,让人流连。
出弹子石老街沿南滨路靠江一侧往南,穿过渐次开放的紫荆花和江钓人的鱼竿,不知不觉就走到了慈云寺。这座始建于唐、重建于清的全国重点寺院,依山势而建,曾经高矗于长江南岸,一坡从山门延伸至长江边的长石梯至今让香客回想起来仍心有戚戚。然而为了修建南滨路,这坡长石梯被埋在了路基之下,只留下山门右侧的一头石刻青狮,仍保持着俯身迎客的姿态。
登石台到大雄宝殿,殿中僧尼分列两侧,伴随着木鱼金钵,声声唱念入耳,让人不觉平心静气、安宁祥和。从大殿右侧阶梯往上,便来到半山处的花园。在园内亭中小坐,极目远眺,大半个渝中尽收眼底。园内还有一棵珍贵的菩提树,1930年由印度移植而来。神圣的菩提树自然身负重任,满身的许愿红带承载着无数虔诚的心愿……
在沿南滨路往南约1公里,到达此行的终点——东水门大桥下同样历经重生的龙门浩老街。
龙门浩得名于长江中那数公里长的碛石。枯水季节,那碛石俯卧在长江的碧波中,犹如长龙戏水。当年,石上刻有“龙门”二字,乃宋绍兴年间的古迹。江中有龙门浩,岸上也就有了龙门浩的街名。在龙门浩中的下浩,至今保留着不少开埠时期的洋房子、工厂、仓库,可惜由于大部分正在修缮维护,只能从外观一探其彼时的风采。
层层叠叠的石梯带着我们来到龙门浩老街的最高处,开阔的玻璃观景台成为了视线的中心,还带来一脑门子“官司”:一边是观景台尽头的山水城市全方位无遮挡立体景色,一边是脚下可“透视”的峭壁悬崖。纠结间还是忍不住咬紧牙关,尽量忽略脚下的“空无一物”,战战兢兢来到景观台边缘——夕阳下,眼中的一切都披上了一层金色的薄纱;对岸渝中区还没来得及亮灯的林立高楼全被镀上一道金边;远处长江索道穿梭江上,于水天之中如水墨画般如梦似幻;东水门大桥似乎触手可及,钢筋铁骨铸就的身躯在这一刻也柔和起来;江中轮船顺流而下,划破粼粼波光;而我们,也带着落日的晖光,在这泛黄老照片一样的景致中,回味素时锦年,岁月静好。
中西合璧的法国水师兵营
飞檐翘角慈云寺
纵览滨江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