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广电网络入村户
大足区政协开展专题协商
本报讯 “当前脱贫攻坚进入倒计时,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贫困群众未脱贫,由于生产与市场需求信息不对称,容易造成产销和市场脱节,建议广电公司创新服务模式,利用广电网络连接千家万户的优势,推行‘广电+对农服务’‘广电+乡村旅游’‘广电+精准扶贫’等新模式,将线上广电节目与线下对农服务相结合,让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和农民脱贫增收。”3月27日,在大足区政协召开的二届十八次常委会上,李荣燕委员的建议得到与会人员的热烈掌声。
广电网络是党和政府舆论宣传的主流阵地,党中央、国务院把它作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网。
早在年初,大足区政协就将其作为一季度常委会专题协商内容,成立了调研组,由副主席李志牵头,组织区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和部分政协委员深入乡镇、村社和农民家中开展专题调研,力求破解广大农村乡亲们看电视难、听广播难。
具有超过100万人口的大足区,开通农村有线高清数字电视及宽带光纤的用户才10000余户,是什么原因造成农村广播电视发展缓慢?应该如何破解?
由于经营管理原因,广电网络设备设施年久老化,影响正常收看,且架设电杆线路难度大,入户成本高,农村消费水平偏低,不少农户选择花费较少的卫星地面接收装置收看电视。
为此,调研组建议区委、区政府出台加快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向户户通升级工作的实施意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全面实现文化惠民,补齐公共文化服务短板,将农村有线电视用户发展和网络覆盖率工作,纳入民生重点实施责任项目,做到层层有人抓,有人管,遇到问题有人协调解决。
“还可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切入点,开展本地民情风俗展播,既实现了区域人文环境的宣传,又让群众记住乡愁,爱我家乡。”在常委会讨论中,不少委员提出了有益的探索。为吸引年轻用户,曹国辉委员还建议,增加自选电影数量、提高影视“大片”播放时效、提高网速,确保年轻人对新媒体的需求。
针对非法私自安装卫星“锅盖”的问题,杨敏、陈世广委员则呼吁:“强化监管,严厉打击非法卫星地面接收。”建议宣传、文化执法、公安、工商等部门加强组织、密切配合,强化农村地区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施管理,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安装、使用非法卫星地面接收设施行为,依法有效控制和监管,防范非法广播电视信号的传播,确保广播电视安全播出。
刘坤文等委员建议,加大对加卡贫困户、低保户电视收视费的减免力度,实现文化扶贫。广播除了播新闻,应该增加歌曲、川剧、相声小品等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
“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中心,以智慧家庭为核心,提供更好服务,让更多人重回客厅(看电视);同时,补齐农村发展滞后短板,让农民进门也有电视看,出门有广播听,及时了解党和政府的声音。”区政协主席陈廷剑对大足广电网络公司提出了新要求。(周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