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再读草木书
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最美好的事情,就是与草木相亲。
现代人的生活,大多是囚禁在网络里,所以看人的眼神,总有一些飘渺。在春天,我很想把一颗浮躁动荡的心安顿下来,读一读那些古典名著。那些古代的草木之书,尤让我想念。
《本草纲目》就是我很想读的一本。这是一部耗费了李时珍大半生心血的医学著作,历时29年的跋山涉水,一边嚼草根一边写作,撰著52卷,全书共190多万字,载有药物1892种,收集医方11096个,绘制精美插图1160幅,分为16部、60类。
不想赘述李时珍为这本医学巨著吃尽的苦头,受到的生命风险,其医学上的辉煌成就,就可以烛照历史了。如果拿到今天来看,李时珍这种业绩,与那些在医学杂志上发表几篇论文的学者教授来比,他该评上什么样的职称呢?
在这部著作里,李时珍还对历代医学文献中出现的错误进行了校勘,他这种学术上的执著认真精神,实在是值得敬畏。《本草纲目》在专业上完全是“东方药物巨典”,其行云流水的文笔,大水走泥厚云积岸般的沉淀,也完全可以当作一部文学大书来看。有多少植物的名字,我们其实喊不出来,装腔作势打着哑语,读这部书,你不但可以呼吸到天地之间的葳蕤草木之香,还可以对植物们的家族身世来一番探寻。这些草木之暗香,一旦弥漫到灵魂中去,完全是对身心的一次浸润和洗礼。
读这部书,足够考验你的耐心了,啥是母语,这不就是么?从容淡定,是现代人发明的词语,在李时珍那里,你就明白这些词语的含义了。
我想起在城里老巷子里居住的朋友张老三,那年大雪中他受了大风寒,捂着胸口在北风中猛烈咳嗽,把血都咳出来了,老三的血,带一点暗乌色。老三是读过这部书的,雪一停,他拄着一根山里灌木做的拐杖,独自上山采草药,老三的布口袋里,随身带的就是《本草纲目》。老三照本宣科,对着书上药方,采了一些植物回来烘干后,用家里中药罐子咕嘟咕嘟熬药。不到一周,老三的风寒随北风逃遁,面色也红润了,买了猪蹄子加姜蒜、辣椒、红油、桂皮一起乱炖,打电话喊我去喝酒。那天,老三用土碗盛酒,走到房屋楼顶上,嘴里念念有词,把一碗酒泼了出去。老三握住我的手动情地说,我要感谢的人,就是李时珍啊,是他治好了我的病。
还有那些老中医,鹤发童颜,双目炯炯,当病人一走进铺子里,看一眼他们镇定中柔和的目光,病仿佛就好了一半。望闻问切,这往往是老中医对一个病人按部就班的程序,这是中医老祖宗们留下来的遗产。不过我更觉得,当一个中医,慈爱的目光,安静地倾听,亲切地询问,轻柔地摸着脉象,这更是一种人性上的关怀和温暖。我很少看到一个脾气暴躁的中医。我想,是这些先祖们传承下来的医德,也长河一样流进了他们的血液里。
有一年,我陪三姑去城里一家老中医开的医馆看病。我看见,这个年过八旬老中医的面膛还红润有光。在他的案头,有一本上世纪60年代翻印的《本草纲目》。老人笑吟吟地告诉我,每晚入睡前,洗了热水脚后,就要躺在床头翻看这部书,好几十年下来,每看一次,都有不同体会。老人说如果我感兴趣,他可以借阅于我,没料那些年我正急着写一些潦草文字,根本没当回事。
这些年,在名利场上不停地打着滚,有一天翻身过来,才突然发现自己的苍白肤浅。对《本草纲目》这样的草木古书,有了一些心理上寻亲的愿望。
我只想溯流而上,安卧在这样的古籍里,接上几百年来蒸腾的地气,做一个大地上饱满结实的人。草木生长,我心安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