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武隆“买”块“自留地”
通讯员 王明淑 徐 强
农民的地能“买卖”吗?来自武隆区政协办、现任沧沟乡青杠村第一书记的何军利用网络将野寒山的土地以每年2880元/亩的价格“卖”给了城里人。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何军所在的青杠村背靠野寒山,地势偏远,许多青壮年选择外出务工,造成村里荒地连片、产业凋零。为把村里闲置的土地利用起来,何军化零为整在荒地上发展林果产业,同时又将林果园化整为零通过网络“叫卖”,这一大胆尝试让过去无人问津的野寒山火了起来。
无人耕种的撂荒地
两年前,沧沟乡是区级贫困乡镇,而位于沧沟乡的青杠村一度因为地理条件差,基础设施滞后,同时顶着后进村和市级贫困村两顶“帽子”。
“距离城区要开两个小时的车,村上没一个像样的产业。”为了帮助青杠村脱贫,武隆区政协帮扶集团选派脑子活、精力旺的何军前往担任第一书记。
虽然提前有了心理准备,但刚进入野寒山时,看到村上的条件,何军心凉了半截。因为距城区较远,且用地条件差,交通不便,当地发展严重滞后。
村里发展看不到希望,村民纷纷往外跑。2017年以前,青杠村375户农户中,三分之二的村民都选择了外出务工,村里大多是留守老人和儿童,大片土地因无人耕种撂了荒。
既无资源优势,又无交通之利,青杠村何以脱贫?
江后(江口至后坪)旅游公路的修建让何军抓到了救命稻草。
果香四溢的产业园
过去,沧沟与发展较好的江口黄草仅一江之隔,因为不通桥,乌江成了沧沟乡发展的拦路虎。江后路贯通后,立刻让沧沟乡站在了武隆东北片区三乡两镇的门户上。跨过龙溪乌江大桥就是青杠村,当地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历史上,沧沟乡的龙溪渡口是乌江流域重要货运中转码头,走茶贩盐的商贩络绎不绝,影响力甚远。2018年6月,为结合这一历史优势推动沧沟脱贫,武隆区政协帮扶集团组织区文联、作协以及部分政协委员深入沧沟乡开展调研采风活动,听取政协委员及区内外作家的意见建议,决定配合当地政府依托野寒山良好的生态资源和交通优势,打造“古渡驿站”,推动乡村振兴。
背靠野寒山的青杠村也迎来发展机遇。为了打牢青杠村的发展基础,武隆区政协帮扶集团给予了大力支持,先后协调项目、落实资金,修公路、建水池、改善人居环境。为了发挥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何军动员能人回村担任领头羊,召开党员大会,制定各项会议制度,凝聚人心。并带领青杠村集体成立了重庆野寒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以专业合作社和农户联营的模式,发展集体经济。
通过土地流转,青杠村先后打造樱桃100亩、西瓜200亩、中药材200亩,并且还建起了100亩四季果园。产业从无到有,村民积极性陡然提升。产业园刚成型,何军又对采摘园的林下土地做起了文章。
“城里人”的网上自留地
龙溪乌江大桥贯通后,武隆城区到青杠村的车程缩短至40分钟。作为连接世界自然遗产地后坪天坑的必经之路,良好的区位优势让何军看到了周末亲子体验游的市场。
何不打造一个让城里人可以体验的线下农场?今年年初,何军开始了大胆试点。
利用“古渡驿站”周边的10亩成片林下土地,何军带领村民打造了23个蔬菜大棚和19个平均面积约60-70平方米的小地块,每块土地不仅有专属编号和二维码,还安装了监控设施。借助寻味武隆平台,何军开通了微信公众号“走,上野寒山”,开始了挂牌“卖”地。
第一批自留地挂上网后,县政协帮扶集团立即帮忙吆喝,不少单位和企业食堂主动找上门,将蔬菜大棚包了圆。
野寒山网上自留地的单块不到一分的露天土地就“卖”到了288元,可为顾客提供三种不同套餐选择,除了包括西瓜、时蔬、土鸡、苕粉以及农家饭等固定搭配外,买家可自己提供种子,村里免费提供体验工具。
“农户负责管理,顾客可随时上门体验,村里为武隆城区内的顾客提供每年四次送菜上门服务。”何军说,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成功将林下土地变现,还顺道解决了采摘园的管护问题。
“流转土地有流转费,还可以在地里种蔬菜,刨除供应的时蔬外,剩下的都是自己的,相当于经营自家的菜园子,还能挣点管理费。”村民蒋朝素对这种新鲜的模式十分认可。“有地种,有菜吃,还有钱收,比过去划算多了。”
最近几日,忙着开辟第二批自留地的何军忙得不亦乐乎。“如果发展顺利,村里的西瓜也通过这种订单农业对外销售,让沧沟的西瓜静待闺中就能销售一空。下一步将继续围绕区政协帮扶集团的安排部署,以打造古渡驿站为突破口,充分发挥全村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组织带领村民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契机,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合理部署产业规划,带领全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何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