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汉夫:“以笔代枪”扬正声
在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保管部文物档案资料库里,存了一张泛黄的1938年的老照片。照片上一位文气十足、戴眼镜的知识分子模样的人正在奋笔疾书。他就是被称为新华日报社除了社长潘梓年、总经理熊瑾玎之外的又一位“老板”,我党宣传战线上的尖兵——新华日报社总编辑、新闻编辑部主任章汉夫。
章汉夫早年留学美国,1927年参加美国共产党,后转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赴苏联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回国后先后任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长、代理书记;中共中央宣传部干事;中共江苏省委书记;上海文艺界抗日救亡协会秘书;《群众》周刊和《新华日报》编辑等职务。1938年12月到重庆新华日报社,任新闻编辑部主任、总编辑。
在新华日报社工作期间,他勤奋耕耘,夜以继日地忘我工作,编辑、校对、开会研讨,撰写社论和批评文章,冲破国民党的重重封锁,把党的声音传播到世界各地。
武汉沦陷后,1938年10月23日下午,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和新华日报社部分人员租乘“新升隆”号小火轮撤离,小火轮在湖北虑鱼县燕子窝停泊时突遭日本飞机轰炸,新华日报社编辑、记者及工作人员16人,八路军9人,难民和船员50余人遇难。“新升隆”事件发生后,同年12月5日,《新华日报》职工在重庆国泰电影院为“新升隆”号死难者举行追悼会,重庆各界人士四五千人参加。章汉夫提笔撰写了《血债要以血来还》一文,刊登在12月5日的《新华日报》专刊上,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1939年2月28日,章汉夫在《群众》杂志上发表了《团结抗战,力求进步,依靠群众!——评张君劢的意见》一文,文章中谈到“团结抗战,争取胜利,是每个中国人所念念不忘、全力以赴的,但是,国内却有某些人,或则存心挑拨或则难却成见,反对两党合作,反对长期抗战,拼命在那里亲日反共,或只反共以达到亲日的目的,并用了一切阴暗卑鄙手段,挑拨离间,造谣中伤,掀起风波。要永保团结,正是要毫不留情地打击这些谬论妄行”。文章有力地抨击了张君劢的不当言行,教育和团结了人民。
作为我党宣传战线上的尖兵,章汉夫写的文章涉及多个领域,发表的见解独到深刻,入木三分,常能一针见血、切中肯綮。其写作内容涉及政论、文学评论等多种类型,既有正面宣传抗日,又有批评不当言论,同时还有对国际国内形势的研判,在教育国民、团结民众、鼓舞抗日、批判顽固派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得到了南方局领导同志的好评,他也成为了周恩来在党的新闻宣传战线上的得力助手和忠实战友。由于他的辛勤工作,《新华日报》也逐渐成为我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的重要喉舌之一,在风雨如磐的斗争岁月里,为党的宣传事业作出了贡献。
1944年5月,章汉夫作为中国代表团中共代表董必武的助手出席了旧金山制订联合国宪章的大会,任中国代表团秘书。而后,他又奉命到上海筹办《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并担任主编。1946年初,章汉夫以章翰化名发行了《群众》周刊香港版。1948年9月,章汉夫受中央指示陪同沈钧儒等一批民主人士秘密离开香港北上进入解放区。新中国成立后,章汉夫在外交部工作23年,历任外交部常务副外长、中央外事小组第一副组长等职,协助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外长开展相关工作,是党的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
章汉夫的一生,无论是在《新华日报》还是《群众》周刊期间,无论是在艰苦的革命解放事业中,还是在新中国如火如荼的建设事业中,他始终保持一颗赤子之心,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以笔代枪”,用自己渊博的学识,满腔爱国的热情,兢兢业业,不辞辛劳,为党的新闻宣传事业鼓与呼。他无愧为新闻宣传事业上的尖兵,值得我们后人学习和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