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做一颗永不失味的“盐”
——记红岩英烈陈丹墀
陈丹墀,1915年6月出生于四川省涪陵县(今重庆市涪陵区)鹤游坪(今属重庆市垫江县)白家乡大花园。
抗战期间,陈丹墀加入抗日后援协会宣传队,深入四川南部地区宣传抗日。
1941年初浣南事变后,陈丹墀受党组织的委派先后到川东的开县、涪陵白家(今属垫江),以及川南的纳溪等地农村筹建抗日反蒋斗争据点,开展抗日宣传工作。
1946年起,陈丹墀在涪陵人罗承烈担任主笔的重庆大田湾《新民报》社任编辑,期间撰文揭露蒋介石集团反共反人民的内战阴谋。根据中共南方局的指示,陈丹墀在建立农村据点和开展武装斗争中作了大量工作。川东临委书记王朴领导的华蓥山武装斗争迅速发展,陈丹墀一面积极组织力量去那里参加战斗,一面积极筹措经费支援华蓥山的斗争。
在重庆《挺进报》事件中,被捕的地下党员许建业,担心自己曾藏匿于所在志成公司宿舍床下的十几位工人入党材料被敌人搜到,情急之下委托牢房看守捎出一封密信,让所在志成公司的地下党员赶紧毁掉床下的文件资料。但看守贪钱,将这封信交到特务头子手上,于是,包括陈丹墀在内的十几位中共党员的身份被暴露。
正当陈丹墀准备带着电台投身华蓥山等地农村武装斗争的时候,不幸于1948年4月在重庆大田湾《新民报》编辑部被捕。被捕后,陈丹墀被关押在重庆“中美合作所”渣滓洞监狱楼一室,虽说有地下党组织及《新民报》的罗承烈等对陈丹墀的营救,但始终未能成功。
不管敌特如何刑讯拷打,陈丹墀意志坚定,临死不屈,始终确保党的机密和同志的安全。在狱中,陈丹墀参加党组织发动的各种斗争,组织和参加全监狱过端午节和抗议吃霉米饭的斗争。并与何雪松、蔡梦慰等狱友一起,对受尽敌人酷刑折磨的江姐进行慰问。与狱友一道提出“坚持学习,锻炼身体,迎接解放”的口号,鼓舞狱中战友斗志和信念。1949年春节前后,参与组织“铁窗诗社”,成为其主要成员之一,以诗歌作为斗争的武器,既无情揭露敌人,又写出理想、未来和狱中生活。“铁窗诗社”成员先后创作新旧体诗50多首,但大部分在1949年“11·27”大屠杀时被烈火烧毁,遗留下来的仅有20多首。年仅34岁的陈丹墀,在重庆“中美合作所”“11·27”大屠杀事件中被敌人杀害。
陈丹墀不畏强权,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不仅丰富了红岩精神的深刻内涵,更实践了他自己“作一颗真正的,永不失味的盐”的誓言。(作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