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9年05月17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休闲
版面翻页
休闲
04

馥郁山城的岁月沉香

□ 本报记者 程卓 陈钰铃/文 王加喜 秦杰/图

青砖古树包围下的打枪坝水塔,告别了肩挑背驮的饮水过往;百年沧桑依然坚守的通远城门,结束了动荡残酷的战争岁月;爬坡上坎重拾新颜的山城步道,开启了多元的丰富未来。

万千生活,各有其味。重庆渝中的生活味道,深藏在岁月抚摸过的沧桑建筑里,融合在多元碰撞的忽闪火花中。我们沿着渝中区曾经的至高点,一路寻觅。

穿行悠悠山城巷

抗建堂回眸:歌声似磬韵还幽

抗战时期,重庆作为陪都,既是政治中心,也是当时的文化中心。我们从渝中区观音岩的抗建堂开始,揭开重庆生活的一段雅味。

站在喧嚣热闹的观音岩公交站,一抬头便见到“抗建堂”三个金色大字镶在临街大厦的外墙上,抗建堂正在头顶,沿着大厦背后的斜坡小路绕过去,才见到了抗建堂的正脸。

古朴雅致的青灰色外墙、木质结构的门窗是重新修缮的模样。在抗战时期,这里可是闪闪发光的地方。无数导演、演员、艺术家云集于此,带动重庆文艺事业迅速发展。由于重庆剧场奇缺,艺术家们急需找到一个表演的场所,1940年,当时兼任中国电影制片厂中国万岁剧团团长的郭沫若,把原不利于拍摄电影的制片厂第二摄影棚,交给了名导演史东山的夫人负责改建,抗建堂由此而来。从建成至抗战胜利,这里上演了《雷雨》《北京人》《牛郎织女》等33场大型话剧,抗建堂也一度成为当时的文化中心。

当我们近窥这座曾经的文艺殿堂,才发现一楼正在打造抗建堂历史展览馆。二楼仍然保留剧场的功能和面貌。守门的师傅热情地告诉我们修缮完成后,这里将重新对外开放,话剧等文艺节目也将继续在这个舞台上上演。周末更有价格亲民的儿童剧上演,是亲子娱乐的好地方。

走出抗建堂没几步,一座藏式风格白塔从高楼密林中露出一角。上世纪20年代末,重庆扩城建设,便建造了这座“使死者超度,生者安宁”的菩提金刚塔。如今只能在塔下隔着经幡和围栏观看的菩提金刚塔,在叶繁如盖的黄桷树遮映下,更添一丝神秘。

水厂塔追思:问渠哪得清如许

沿着菩提金刚塔所在的背街马路往下走到底,再往左折返一两百米,一座几层楼高的“Z”字形的楼梯,为我们所站立的地面和高耸的岩壁上方之间搭建起一条通道。

走完通道,眼前豁然开朗。一块平坝子上种下了十几棵黄桷树,早已绿树成荫,一个休闲乘凉的凉亭坐落一角。谁能想到这块于闹市中隐蔽的安然一角,曾经可是枪火不断的地方。

当时驻防重庆的清军士兵需要经常进行洋枪、火枪的实弹演练,为了避免枪支走火伤及无辜,清政府便将这块视野开阔的山顶平坝子作为士兵的火枪操练场,当时的老百姓便给这个地方取了个俗名“打枪坝”。

这里曾是渝中区的制高点。现如今周围都是高出它好大一截的高楼大厦,其海拔高度毫无优势可言。同样看中了这里地理优势的人,还有我国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九三学社的重要创始人、杰出的水电工程专家和教育家税西恒。打枪坝地势开阔,可以依靠自然高差向城区供水。这里是修建水厂的不二之选。

在税西恒主持修建起重庆第一座自来水厂前,山城人民解决供水问题主要靠挑水工提供服务。如今打开水龙头就有干净生活用水的日常,在那时候是件非常奢侈的事情。1932年重庆第一座自来水厂建成,挑水工逐渐成为历史,自来水流入家家户户,清澈的水捧在手里,生活里仿佛多了一味甜。

可那有名的第一水厂塔又在哪里?正当我们遍寻不见着急时,一位70多岁的老居民谢大爷自荐当起了我们的向导,原来他曾是这座水厂的管道工,怀着对水厂的深厚感情,多次为外地游客引路导航。在老人的带领下,我们一路踏着湿润的青石板路,小心翼翼穿过狭窄的巷道,最终翻上一个荒废的灶台,才躲过围墙对视线的遮挡,见到了水塔全貌。

水塔上方下圆,塔座上开有一扇小门,整个风格既具有西洋建筑特点,又吸收了中国古典元素,属折中主义建筑风格。心满意足扶墙而下,才知道灶台对面这栋石房子曾是自来水厂的实验室旧址。实验室的正门上,书写有饮水思源四个大字,和自来水厂有着天然的契合。

通远门怀古:城春草木深

立夏时节早过,这样阴雨绵绵的凉爽天气实在难得,我们一行人站在古城墙通远门前,暗青色的古老石壁上爬满了翠绿鲜活的爬山虎,一种旧与新、死与生的对比跃然于眼前。

城门前竖立着数十座将士模样的雕像,骑马的将军振臂高呼,军旗在风中猎猎作响,拿弓的将士弯腿仰身,箭在弦上绷得笔直,俨然是当年激烈残忍的战场重现。因其地势原因,自古以来,通远门就是重庆军事战场上的重要关隘。南宋时期,守将张珏面对压城而来的蒙古铁骑,誓死守城,血染城墙;明朝末期,农民起义军张献忠率领十万大军强破通远门,一时间城内白骨遍野、哀嚎数日不绝;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通远门最后一次沐浴战火,将封建王朝的压迫一举打破。几千年后我们站在通远门前,凝视这些雕像,耳边仿佛响起了当年剑鸣刀吼、长箭破空的争鸣之声,眼前仿佛出现那些英勇无畏的将士为了家园奋勇杀敌的身影。

我们顺着石阶登上城门,眼前却又是另一幅景象,那些开得正艳的三角梅在微风细雨中轻轻摇动,三两老人坐在茶楼摆在空地的桌子旁闲聊,结伴而来的年轻人有的拿着相机拍照,有的牵着手在一旁幽深的鼓楼巷闲逛。那些嘶吼的将士、连绵的烟火、马蹄扬起的遮天的黄尘便在瞬间消失了,千年时光只是弹指之间,通远门前不再有战争、不会有伤亡,只有悠悠岁月流逝,平安喜乐常在。

但谁都无法忘记,也不会忘记那些无名的将士,虽然他们已被黄土掩埋,但正是他们用自己的血肉筑城,才守护住了这份永来之不易的现世安稳。

山城巷寻忆:往事知多少

从古城墙下来,我们沿着道路往山城巷走去。黄葛树翠绿的叶子顺着石阶蔓延了整条小道,像是一张细细密密的网,兜住了记忆中不肯溜走的老旧时光。灰白的二层砖瓦小楼也伴着石阶生长,现在已经很难看见这些石砖砌成的低矮楼房了,城市的快速生长吞噬掉了这些老去的记忆,留下无处安放的童年回忆,在空中无根的飘荡。

踩着沿途坑坑洼洼的青石板路,路过低低矮矮的临崖老屋,山城生活的本真味道处处可寻,正在举办的“山城再现计划”摄影展,更填补了我们对过去生活的真实想象。年迈的老人穿着围裙坐在屋前瘪着嘴冲着镜头露出一个慈祥的微笑;铺满枯叶的石板路上散落的彩色小珠;一块布满青苔的石头;林间飘荡的气球……一幅幅图像串出一段段回忆,这条看不见尽头的小巷里那些温柔的旧时光盘旋着不肯离去。

沿着山城巷继续下行,悬崖边延伸出去一条山城步道,临崖而建的步道悬空半山腰,正是欣赏江景的好地方。山城重庆的独特地理环境,临崖而建的吊脚楼、曲折陡峭的长梯坎是重庆生活最本真的面貌。几年前,山城巷开始重新规划打造,曾经沿着长长阶梯临街开铺的生活日常,如今也在山城巷里重新发亮。

不少创意小店走进这条时光隧道。一张张年轻的面孔带着他们的文艺范儿在小巷里经营着自己的生活。那些墙角盛开的绣球花一团团一簇簇,开得肆意耀眼,但那纯净的蓝又是那么的温柔恬静,就像这些年轻人融入了这条年迈的小巷,为它带来了新鲜的血液和活力,却也保留着老旧时光的温柔缱绻。

重庆是一座既年迈也年轻的城市,从北宋时期渝州得名“重庆”,至今早已千年,而重庆成为直辖市却不过21年。这样的历史成就了今天的重庆,他一半是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一半仍带着旧时山城记忆。巷道尽头繁花似锦,外接着热闹的中兴路,周围高楼鳞次栉比,新建的商业大厦和广场,又一座大桥正在修建,城市急速变化,人们行色匆匆。我们不能不往前走,但偶尔也乐意回头,那些历史的沉淀、光阴的故事,便是我们成长的土壤。

目标!山城步道!

宁静的鼓楼巷

文创小店外花艺作品

沿路上的吊角楼立体雕塑

通远门城墙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