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雕琢大美乡村
—— 铜梁区政协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监督性视察记略
通讯员 文 博
走进铜梁乡村,座座庭院整洁敞亮,条条村道宽敞干净,漠漠水田错落有致,美丽的大地线条在希望的田野上尽情舒展……这个积极践行党中央、市委要求,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的渝西小城,正以匠心之力雕琢着大美乡村之姿。
眼前的乡村画卷,亦有政协的智绘之笔。“我们要高质量完成区委交办‘作业’,聚焦整治规划、面源污染、制度建设各个方面,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监督性视察。”忆及当初的承诺,铜梁区政协主席严永超欣慰之情溢于言表。
打卡乡村 “脏乱差”变“高颜值”
5月初夏,骄阳已经探出了头。
顾不得脸上的汗珠,妇联界别的蒲淑红委员把下村打卡拍照的情况上传到委员微信群。“庭前屋后栽种的花草很美观,农户家里也收拾得干净”“这村的地面环境整治不错,就是天上的线缆亟待规范”“第7组下午去安居视察人居环境,还有没有想参加的委员”……看着大家在群里讨论越发起劲,跑了一上午田坎的蒲委员感到浑身是劲。
打卡拍照!拍的可不是网红景点,而是农村人居环境的脏乱差。
今年3月,铜梁区委将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监督性视察任务交办给区政协。一张作战图迅速挂出,主席、副主席亲自挂帅组建8个工作组,政协委员全体参与,包片聚焦全区28个镇街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盲点、死角,生活垃圾、沟渠清淤疏浚、改水改厕、畜禽养殖……逢点必打卡,定期回头看。一方面,将发现的问题及时向镇街反馈;另一方面,每月形成情况专报区委。
2个多月的时间,33个共性问题、200多个个性问题悉数解决。“故地重游”的委员们发现,乱堆乱放的柴垛归置整齐了,污水沟重现清澈本色,美丽的格桑花在坡地田坎迎风摇曳……
“要常态保持乡村颜值,我们得将打卡拍照继续坚持下去。”蒲淑红发在微信群的这句话,再次引起委员们热议。
共护环境 “袖手看”变“主动干”
“棉被多久洗一次?”
“生活垃圾扔在哪儿?”
“废弃的生产薄膜、三色布和蛇皮口袋该如何处理?”
……
4月29日,一场委员提问、群众作答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院坝会在铜梁东城街道水星村一户农家小院里进行。
院坝会并不新鲜,新鲜的是不到半个小时,提问者和答题者就互换了对象。“听说有废弃生产物资集中回收点,具体价格是怎么算的?”“我们的生活垃圾都是放到垃圾桶的,有时候保洁员收集不及时应该怎么办?”“可不可以像河长制那样也做个保洁监督牌?”村民们踊跃提问,把平时生产生活中关于环境治理的难题一一抛出。
从“袖手看”到“主动干”,这场院坝会正是村民们在委员影响下,积极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一个缩影。
内生动力,生于心,更需化于行。自监督性视察活动开展以来,村民们与佩戴政协徽章的“志愿者”并肩作战,清理垃圾、归置杂物、清除“牛皮癣”、开展志愿巡河护河……
水星村村民李国友欣喜地说:“以前虽然知道要做好环境卫生,但怎么才算做得好,真的还不太清楚。现在在镇村干部带领下,还有政协委员一起干,我们保护环境更有劲了!”
续航美丽 “金点子”变“好措施”
在永嘉镇明山村段家院子,67岁的村民陈民正每天早起第一件事就是清扫自家庭院,出门遛弯也要看看周边的院子是否有垃圾,邻居老杨屋后的沟渠更是监督重点。
“这里以前经常有人乱扔垃圾,一定要守着。”老陈搓着双手乐呵地向前来视察的委员们说,“每月要评分呢!我们要争当星级村!”
积分制度——是铜梁区探索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的一项创新工作,包括“厕所革命”、生活垃圾及生活污水治理等各方面,各个镇街结合实际开展评比。在永嘉镇,月度积分85以上就可兑换生活小物品;60分以下则会作为负面典型进行通报。
“有的空心家庭确实劳动力不足,这类得分低的情况应该怎么办”“得分评定有没有具体的标准和要求”“积分检查的宣传工作是否到位?群众支不支持”……委员们一边点赞创新制度,一边思考如何建立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并迅速形成视察专报,建议区政府尽快出台农户房前屋后整治标准,建立预防处置乱倒垃圾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卫生评比考核制度,将其纳入年度综合目标考核,通过“美丽乡村”“最美庭院”评选,让环境保护理念根植村民心中。
“我们所提建议区委已照单全收,主要领导批示要求相关部门健全完善整治工作的常态机制。”曾庆开委员高兴地说,“一枝独秀不是春,大美乡村不但要处处美,还要持久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