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梦三峡
外公的遗憾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打我记事起,外公就教我背李白的这首诗。小小年纪的我开始只知道鹦鹉学舌般死记硬背,后来在外公多次的讲述中,我渐渐明白了诗的意思,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山川江河图;那一泻千里的江水、险峻的夔门、汹涌的滟滪堆、柔美的神女……令我神往。
每次讲完,外公总忘不了加上一句;“你快点长大,等外公退休了就带你去看三峡。”
盼望中,外公真的退休了。我以为马上就可以跟着外公去三峡了。但外公的退休工资不高,外婆没有收入,身体也不好,经常看病吃药,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外公不忍心用儿女从牙缝里省出来的钱,总是说,再等等,再等等,钱够了就去。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七姨父出差到重庆,返程时要坐船经三峡到武汉。外公知道后高兴极了,反复叮咛七姨父一定代他好好看看三峡风光。七姨父离开那天,外公追出门好远,大声提醒,千万不要忘了看三峡。此后一连数天,外公天天守在院门口,等待邮递员的到来。收到七姨父来信,外公非常兴奋,反反复复读了好多遍,嘴里还不停地念叨:“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此情此景,看得妈妈直掉眼泪,她悄悄与父亲商量,无论如何也要尽快攒钱,早点圆了两位老人的梦。好不容易,钱凑齐了,外公却因肺炎匆匆离世。
三峡,成了外公永远的遗憾。
父亲的承诺
1948年底,临近解放的重庆一片黑暗,时局动荡,物价飞涨。师范毕业的父亲逼迫于生计,辗转在长江边的涪陵、万县一带,对近在咫尺三峡美景可望而不可及。
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了,父亲回到主城,当上了中学教师,有了安定的工作和稳定的收入,也有了自己的小家。“我一定带你去游三峡。”这是结婚时父亲对母亲的承诺。但随着我们四姐弟相继出生,工作的重担,抚养孩子的艰辛,使父亲只能将自己的承诺深埋心底,从未在我们面前提及。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父亲评上高级职称,我们姐弟也都参加了工作,家里的收入大幅度提高,三峡游终于可以摆上议事日程了。
面对众多被耽误的学生,面对无数往届、应届高考生,父亲编写教材,备课,上课,整天忙个不停;后来又受聘到市职工大学任教,到70多岁才退休回家。直到这时,父母才有时间,有钱去旅游了。他们把旅游的第一站定在相识相恋之地——贵阳。在那里,父母旧地重游,回忆青春岁月,欣赏美丽风景,玩得开心极了。第二年,父母又携手出门了,这次他们选择了去成都、西昌等地,拜访多年未见的姊妹、亲友,享受亲情外,他们还去峨眉山拜佛,九寨沟戏水,卧龙沟看熊猫,泸沽湖坐船……尽兴而归。此后几年,父母都早早规划,年年出游,但他们一直没有去三峡。“为什么呢?”我悄悄问道,父亲告诉我,心中向往越久的地方,安排越后越珍贵。原来,他们是想把惊喜留到最后。但天不佑我,2002年,母亲突发脑溢血,两年后不幸去世。父母同游三峡的愿望再也不能实现了。
圆梦在子孙
为了弥补上两代人的遗憾,在实行公休假的第一年,我就与先生带5岁的儿子坐船顺长江而下,游览白帝城,登临神女峰,过瞿塘、穿巫峡,拜谒张飞庙……并告诉儿子这是祖祖、外公外婆一直想来而没有来的地方,一定要代他们好好看看。
儿子小学5年级暑假,我又报名让他参加学校组织的夏令营,过三峡到洞庭,饱览长江风光。归来后,儿子写了好几篇游记,记下他的感悟。
后来,儿子也有了儿子。在他儿子5岁时,儿子也带他去游览了三峡,并把家族里关于三峡的故事告诉了他。归来后,小孙子不解地问我:“奶奶,为什么太祖祖、祖祖没去三峡?”“因为没有钱,没有时间。”“为什么没有钱、没有时间?”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民族振兴这些话一个5岁的孩子是听不懂的,也许等他长大了就会明白吧。
时光荏苒,几十年一晃过去了。我和先生也步入老年行列。退休后的我们,有时间,有精力,有能力去旅游。这几年,我们每年都要外出,国内国外到处走,飞机游轮随便坐,饱览异域风光,感受美好生活。我可以自豪地对带着遗憾离世的亲人说:“你们的三峡梦,我和儿子、孙子帮你们实现了!”
在伟大祖国七十华诞之际,衷心祝愿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祝愿全国人民更加富裕,生活更加幸福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