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题大作”观“天象”
黔江区政协专题视察气象事业服务农业发展工作
本报讯 “区政协常委会专门就气象事业服务农业发展工作开展专题视察,可谓‘小题大作’,但通过现场视察和会议协商,大家都切身感受到‘小气象’里有大作为、‘小气候’涵盖大民生。”5月20日至21日,黔江区政协召开四届十五次常委会议,专题视察气象事业服务农业发展工作。
区政府副区长谢承刚在通报中指出,近年来黔江区切实加强“大数据”智慧气象建设,健全气象综合灾害监测网络体系,提升气象监测的密度和精度,有效服务了农业产业的发展,培育壮大了烤烟、蚕桑、猕猴桃、脆红李、羊肚菌等一批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打造了“中国清新清凉峡谷城”生态气候资源品牌。
“气象工作与政治、经济、农业生产、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对精准服务脱贫攻坚至关重要”“我区连续九年及时应对风雹、雷雨灾害,把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气象服务发挥了功不可没的作用”。通过现场视察,跑马山气象工作站、区人工影响天气中塘工作站、仰头山农业园区猕猴桃智慧气象服务系统、气象局突发事件信息发布平台等气象设施工作情况,委员们对气象工作有效服务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有了直观感受和切身体会。
“要搭建好应用农业气象精细化智能服务平台,聚焦重点农业产业、特色农业园区、种养殖大户做好精细化、精准化服务。”常委们建议加快推进渝东南气象防灾减灾中心业务楼、“大数据+”智慧气象等硬件设施建设及基层气象灾害预警服务能力建设,优化人工影响天气固定炮站布局,努力提高灾害预警防范的时效性、准确性、科学性,最大限度减少因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黔江区政协主席夏于峰建议,区政府和相关部门要着力推进大数据智慧气象建设,健全现代气象为农服务体系,深化气象为农服务“两个标准化”建设,开展深度贫困乡镇气象专项服务;提升现代气象为农服务质效,继续在气象监测预警、气象信息直通服务、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上下功夫,让“小气象”更好服务“大民生”。(郑友向 王 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