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梁家河
作为一名政协委员,今生有幸,我先后两次走进延安梁家河。所见所闻,感触颇深,谨以此篇,表达我心灵深处的感悟。
2000年春天,我第一次走进梁家河。当时恰逢西部大开发国家战略启动,在《感受西部》大型采访中,我负责陕西片区。一次主题采访中,我走进了梁家河。
初到梁家河,印象最深的就是接地气的陕北窑洞。在一处6孔土窑的窑院前,当时的村支书石春阳告诉我:“这就是现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插队时住过的窑洞。”他说,从1969年1月到梁家河插队,到1975年10月回北京上大学,习近平共住过3处窑洞,这座6孔窑洞的院落,人称“知青院”,习近平住了4年之久。
2019年6月25日,我再次走进梁家河。阔别19年,这次作为重庆市南岸区政协“不忘多党合作建立之初心”培训班的学员,来此体验学习。
在梁家河村委会和村党支部,一个最醒目的标记,就是高高耸立的一块大红标语牌,上书习近平的话:“陕西是根,延安是魂,延川是我第二故乡。”
标语牌对面一排整齐的二层楼房,是“梁家河教育基地”——村史馆。在村史馆里,我看到了梁家河村的发展变迁,了解到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打坝淤下的良田,修建的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以及先后居住过的3处窑洞——“知青旧居”。
“知青旧居”这处景点令我难忘:窑洞内一盏破旧的煤油灯放在炕头的桌子上,几张习近平和当年下乡知青、玩伴离别的合影,一面小的镜子,还有门口墙面上静躺着的水壶……睹物思人,情景再现,我瞬间感觉回到了知青岁月。
在梁家河村史馆背后的石碾、草垛旁,我坐在马扎上聆听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党课。延安干部培训学院副教授刘月富将习近平总书记的知青岁月和梁家河变化娓娓道来。
听着党课,我仿佛看到:一个15岁的北京青年响应号召,插队落户到了梁家河,在这里,他与一群风华正茂的知识青年们,为了改变梁家河的落后面貌,同父老乡亲一起挥洒着青春与汗水,锤炼了意志,培养了艰苦奋斗作风,结下了无比深厚的感情。
今天的梁家河,目之所及,满眼皆翠。高原上纵横的山头像绿浪一样延伸,空气中,枣花飘香,山脚下的柏油路随着山势蜿蜒穿过村庄,路旁白杨树挺拔而立,水坝像碧绿的宝石镶嵌在村子中央。这是几代人奋斗的成果,也是中国万千乡村解决温饱、走向富裕、步入小康的缩影。
正如著名作家路遥所写:“就是这山,这水,这土地,一代一代养活了我们……而今党的政策也对头了,现在生活一天天往好变……”
延安学习行将结束,回望梁家河,我真切感受到了正是这块厚实的黄土高原赋予了人民公仆——习近平坚韧、沉稳的性格,也奠定了他亲民爱民的底色,更历练出了他忘我、无私、永葆初心的人格魅力。
我也时时叩问自己,初心尚在否?在往后的日子里,我将坚定信念,勇于吃苦,像总书记当年闯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一样,不畏艰难、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志存高远。
不仅如此,我将让读书成为一种锤炼本领的生活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求知若渴,上山放羊、下田锄地……边劳动边见缝插针地学习,“不吃饭则饥,不读书则愚”,我要多读书,多学习,扩大视野,增加见识。
打坝淤地、修筑梯田时,习近平总是带头干苦差事,冬天赤脚站在冰中凿冰,先后建成了14座淤地坝,成为了增加乡亲们收入的聚宝盆。我也将发挥政协委员的示范作用,埋头苦干,凝聚起爬坡过坎、追赶超越的强大合力。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写道:“细想过来,每个人的生活也同样是一个世界。即使是最平凡的人,也要为他那个世界的存在而战斗。”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将始终葆有多党合作建立之初心,不忘本色、本源、本根,一直为心中的梦想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