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9年07月09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副刊
版面翻页
副刊
03

廖家外婆

□ 作者 周玉祥

我把煮熟的土豆从锅里捞起来,打电话向外婆请教土豆泥的做法。外婆听出是我,哈哈笑了,非常细致地给我讲述土豆泥的做法。我一一记在心里。然后,按照她传授的方法,一步步操作。午餐时,像模像样的一碗土豆泥上桌。女儿刚刚舀了一勺土豆泥进嘴,我便急切地问道:“味道怎么样?”女儿不紧不慢地吃着,说还可以,比前几次好吃得多。我正心花怒放,女儿接着说:“但是,跟外婆做的没法比!”我瞬间从云端跌落下来。

以前,我的厨艺深得女儿认可。有时,她把同学带到家里吃饭,常听她背地里跟同学夸我,说我爸爸的鱼香肉丝做得如何如何好吃,我爸爸的红烧鲫鱼做得如何如何好吃。自从女儿去外婆家吃午餐后,嘴巴就越来越刁,对我的厨艺也越来越不满意。真是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呀。她常说,就算是普普通通的黄秧白,外婆也做得不一样,头是头尾是尾,摆在盘子里,看着就舒服,关键是吃进嘴里更舒服。而其它拿手菜,荤的素的,炒的蒸的,她可以列出一长串。我总结了一下,凡是外婆做了端上桌的,就没有她不满意的。

女儿口中叫得亲亲热热的外婆,其实跟我们一点血缘关系也没有,她是女儿的一位姓廖的同学的外婆。她与廖同学初中、高中一直同班,亲密得像两姐妹。女儿上初中的前两年,我的工作单位离家很近,每天中午,都可以抽时间回家给她做午饭。女儿上初三的时候,我工作调动,单位离家远了,不能回家给她做饭。眼看她处在长身体、正是需要补充营养的年纪,还真不放心让她长期吃学校食堂或路边摊。她看我们着急,开玩笑说,要不我去廖雨欣家吃午饭。我以前工作期间出差,她受廖同学之邀,去她家蹭过几次饭,回来后对廖家外婆的厨艺赞不绝口。我因此对那位未曾谋面的外婆很是敬仰。我于是对她说,可以呀,你让廖雨欣回家征求一下外婆的意见再说。过了两天,女儿回家告诉我,外婆答应她去吃午饭!

我跟妻子便去拜访外婆。外婆家离我们家很近,中间只隔两栋楼。廖同学的父母在附近开商铺,平时太忙,不回家吃饭,外婆只负责给外孙女一个人做饭。她对我家女儿的印象比较好,直夸我女儿懂事。说现在的孩子太孤单,我女儿正好可以跟她外孙女做伴。

从此,外婆就进入了女儿与我们的日常话题,尤其在我家的餐桌上,几乎每餐必提及。在女儿的夸奖里,原本与我们素不相识的老太太,变得越来越清晰、越来越亲切。“外婆做的烧白那才叫好吃!”“你不是不吃肥肉吗?”“老爸你不晓得,外婆做的烧白点儿都不腻,咸淡恰到好处!”听女儿的口气,外婆的烧白确实做得好,我自叹弗如。有一天,我下班回家,居然在冰箱里看到一碗烧白。女儿说是外婆特意为我们多做的一碗。吃了外婆的烧白,我发现女儿确实没有夸张,外婆的厨艺就是好。

我有些纳闷,一个农村老太太,怎么会有如此手艺?后来跟外婆聊天,慢慢得知,多年前她就出门“帮馆子”,当洗碗工。但她天性好学,一有空就偷偷看师傅做菜,学到不少,逐渐练就了一手好厨艺。加上她特讲究清洁卫生,想请她的人多得很。一次,女儿和廖同学边吃饭边看一个热播剧,外婆指着剧中的“皇帝”说:这个人,我在他家煮过饭。女儿说,她和廖同学惊讶得差点没把碗掉在地上。我后来从外婆处证实,她确实在那位演员家里当过保姆,要不是要回来照顾外孙女,说不定现在还跟着那家人呢。

周末我们在家,女儿就在家吃饭。每吃一道菜,她都不由得将其与外婆做的菜相比,“这个菜要是外婆做的话,味道不应该是这样。”为此,我常常打电话向外婆请教,老太太总是不厌其烦地给我指导。

外婆家有一个超大阳台,她在阳台上种三萘、蒜苗、小葱,也种辣椒、茄子、四季豆、西红柿,还时常撒些萝卜秧、小白菜之类的蔬菜,总是想方设法弄些不施化肥不用农药的蔬菜给两个孩子吃。

想到外婆,我就觉得我们一家人实在太幸运,遇到了这么好的一位老人。她与我们无亲无故,却像亲人一样照顾我们的孩子,让我们能够安心工作。

廖家外婆,真好!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