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绿色村庄”更具乡愁
南岸区政协专题协商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推进情况
通讯员 方 莉
“近年来,南岸乡村以生态振兴为底色,强化文化引领,探索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有力促进了农民持续增收,但目前还存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难、产业发展难、资源整合难等问题,希望各位专家和委员提出好的意见建议。”南岸区是重庆主城唯一的乡村生态振兴示范区,今年即将面临检查验收,近日,南岸区政协主席会专题协商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推进情况。会上,区农业农村委负责人恳切问招。
南岸区位优势凸显,生态资源丰富,南山素来享有“主城肺叶”“山城花冠”的美誉,农民人均收入也一直位居主城前列。专题协商会前,区政协组织专家和委员走访调研了南岸的示范乡村,深入剖析问题,寻找振兴密码。
南山风景区的双龙村是重庆唯一的乡村盆景艺术村,人均年收入约30000元。重庆唯一的中国盆景艺术大师田一卫就扎根在此。2011年,该村“南山盆景技艺”被纳入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17年还被中国住建部评为重庆市首批“绿色村庄”。区政协经济委主任苟诗红在协商会上颇有感触地说,一个区域的发展腾飞,首先源于“人”。乡村振兴,关键是人才。南岸的一些乡村还缺乏人才吸引力。
“南岸城市空间扩张、社会经济发展、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势必会挤占生态空间,局部区域生态退化压力较大,急需找好两者之间的平衡点。”与会专家、重庆市农业科学院农业工程研究所所长高立洪接着发言。
“南岸不少农产品基地品种非常单一。广阳的枇杷每年也就短短30来天可供采摘,基地利用率不够高。”市政协委员、市农科院蔬菜花卉所副所长田时炳指出,要积极探索适宜本地区农业发展的技术,开发季节农产品品种,提高农产品基地的土地利用率,增加产量,扩大产值。
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土壤生态环境处副处长江思睿提出,“南岸村落总体布局分散,各类人居设施滞后,农业农村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还需持续推进,污水管网基础设施也不完善。”
如何更好绘写乡村生态振兴的诗意画卷,安放浓浓乡愁?委员们的建议层出不穷。
做好乡村规划顶层设计,统筹乡村空间布局规划,完善人居基础设施,深化区域功能主题,开发南山康养文旅、峡口生态教育、广阳生态观光、迎龙智慧商贸、广福山生态休闲五大板块,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生态振兴项目建设和运行,打造绿色生态的乡村生态产业链;
强化思想意识,完善“村规民约”,加强环境宣传教育,强化农家乐及民宿环境管理,实施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探索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探索村民付费或投工投劳参与环境管理机制;
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建立科技支撑体系,利用作物的多样性,搞好茬口安排,利用菌—菜、菌—果等模式,增加市民采摘内容,同时强化资源循环利用,抓好土壤的改良和培育;
打好山水田园保护战,坚持试点示范与乡风文明、经济发展挂钩,引领乡村由“风景美”向”风尚美”转变、“环境美”向“发展美”转化,展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画卷;
……
“要进一步厘清思路,找准定位,协调关系,充分用好我区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让我区乡村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留住人们心中的乡愁。”南岸区政协主席甘联君要求,区政协要组建课题组进一步深入调研,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在南岸落地生根献计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