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9年07月30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春秋
版面翻页
春秋
03

刻着借条的红军树

□ 作者 杨雪娇

(资料图片)

1933年秋,持续了十多天的大雨终于止住了,雾气缠绵中的大巴山显得格外美丽。早起的鸟儿在林间觅食,叽叽喳喳的声音给大山带来了无限的活力,但奉命坚守在青沙梁的战士们心里却轻松不起来。青沙梁东面是城口,西面是万源,他们坚守在梁上,为的是防止王三春的匪军沿着山路偷袭苏区。但大雨引发的山洪将栈道冲毁,给养送不上来,最精壮的战士都已经饿得只能勉强行走。眼见部队就要粮尽盐绝,丧失战斗力,排长琢磨再三,派丁有贵和李太平两名战士到附近筹粮,特别嘱咐要买点盐回来,战士们吃了才有力气打仗。
丁有贵是班长,平日里话不多,却很有担当。李太平虽然才十七岁,看上去瘦巴巴的,但却透着一股不怕死、不服输的劲儿。
战士们坚守的这座青沙梁,海拔一千多米,方圆几十公里没几户人家。两人走了十多里山路,终于找到一户傅姓人家,买了一百多斤杂粮和几两盐。正要回部队时,两名战士却为难了——因为出发紧急,他们没有带钱!一面是部队铁的纪律,一面是忍饥挨饿的战友和奉命完成的任务,两人左右为难。最后,两名战士商量决定打个借条,饿死也不能白拿老百姓一针一线。
但当年物资匮乏,没有纸笔,丁有贵只好在老乡门前的一棵枫树上,用随身带的匕首刻下了借条:“红军买了傅传根家的粮和盐,折算两块银元。我们回部队后尽快拿来。红四军三十四团一排。”
靠着这些杂粮和盐,红军战士们继续在青沙梁坚守。直到给养送来,李太平和丁有贵领取了粮食钱,立刻揣着银元来找这家人,却发现:房屋已经被烧,人影全无!他们不得不失望地离开……
之后不久,李太平和丁有贵就随部队参加长征,但欠着老乡粮食钱的事儿,却始终如同石头般压在他们心上。后来,丁有贵在腊子口战役中不幸牺牲,临终前还不忘叮嘱李太平:“一定要活着回城口,把粮食钱还给老乡,是他们的粮食救了我们一排人的命啊!”李太平流着眼泪,告别老班长的遗体,继续长征。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解放后,李太平已历练成长为团长。趁着工作闲余,他专程回到城口,历经千辛万苦找到了那户人家的主人傅传根。
傅传根告诉随行的人们:“当年,红军买粮时,他们家本来就是要把粮食送给红军的,但两个战士一直坚持要打借条。之后没几天,他们家就被土匪抢劫,不得已弃房逃离。所以,后来红军还粮食钱时没找到他们。”
当傅传根带着人们找到那棵刻有借条的枫树时,当年只有碗口粗的树,已长成了一抱多粗。树也长高了十几丈,但树皮上依稀还有几个未长拢的字,刻着:红军、粮、盐。
遗憾的是,那棵树在大炼钢铁时期被毁。树,虽然不在了,但“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这铁的纪律却永远刻在了共产党人和城口人民的心中,刻进了共和国的红色史册!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