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传浩:“江湖”教授
文传浩笑称自己是一个“江湖教授”,浩荡长江水、巍巍两岸山是他心系的“江湖”,也是他20多年科研始终守护的“江湖”。从兴趣到现实,引发跨专业领域的思考,打开了他对环境保护理解的大视野;从朦胧到清晰,坚定对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开启了他对长江上游流域二十多年的研究;从团队到联盟,创新高校研究模式,凝聚了他对共抓大保护的美好期望。
从朦胧到清晰,“咬定”上游不放松
“本次特大洪灾,据统计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近300亿美元,并造成3004人死亡,2.23亿人受灾。”1998年的夏天,全国上下都在关注着百年罕见的全流域型特大洪灾。
每天中午,云南大学食堂的电视里轮番播报着洪灾的最新情况。洪水如猛兽,吞噬着一切。正在读研究生的文传浩朦朦胧胧中感觉中国的生态环境“病了”。但洪灾只是生态环境出问题的一个表象,问题的根源在哪儿?问题背后的规律又是什么?如何从生态学的角度去切入研究?一系列的疑问在他的脑海里冒出来,随着思考越深入,他的思路越清晰。生态环境问题最终表现在河流,根源在岸上,出路在上游流域。此时,文传浩心里已确定了未来的研究领域——大江大河的上游流域。
在攻读博士期间,文传浩又把关注视角推进到了长江上游流域的可持续发展。2000年至2002年,身为博士研究生的文传浩先后参与了有关滇池流域面源污染的云南省专项科技攻关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关于碧塔海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相关研究,并主持了校级课题珠江上游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在调研过程中,他逐渐发现经济发展对流域水环境不同程度破坏的严重性,由此更加坚定了为流域可持续发展贡献一份力量的想法。
“上游流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有太多值得深挖研究的内容,但是上游流域的问题也非常复杂。”文传浩坦言,特别是西南地区,集“老少边山穷库”于一身,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等因素“打架”的情况普遍存在。
直至今日,对长江上游流域的研究,文传浩都未曾停下脚步,“做研究,不管什么学科,一手的调研很重要。”从重庆到四川,从贵州到云南,从青海到西藏,与长江上游流域有关的区县市大都留下了文传浩的足迹,他认为实地考察是研究的基点,研究长江上游流域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既要抬头仰望星空,也要低头关心脚下。
从个人到团队,20年初心不改
从群落生态学、污染生态学,到农业生态学、旅游生态学,再到后来从事流域经济学领域的交叉学科研究,在大多数人看来,文传浩现在专注于经济领域研究似乎背离了传统生态环境领域的研究。他也总是开玩笑自称“背叛”了师门。
“其实生态学就是解决生态保护的问题,就是研究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读博期间,我国污染生态学的奠基人之一——王焕校教授的这一理念对文传浩后来选择环境与经济问题研究领域有很大影响。在王焕校看来,不能单纯为了保护环境而保护环境,而应该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不是单纯的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问题,更多的要看到社会手段、管理手段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现在我不是单纯研究经济,而是在研究环境和经济的契合点、协调点。也就是如何实现‘绿色发展’”。王焕校也非常支持文传浩的多学科跨领域的融合研究。
如今文传浩带着自己的团队,专注长江上游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这一题目很宏大,可以跨越交叉很多层次、领域、学科。团队的研究方向主要是长江上游可持续发展,但是大团队又分为数个中小团队,围绕主方向研究的同时,每个团队的深入研究方向又各有差异。比如,围绕长江上游生态补偿研究就包括流域教育多样化补偿、环保税、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后续生计问题等多个方面。
共同的愿景聚集起更多人对这一领域的关注和重视。
2018年,一名从澳大利亚回来的金融学博士加入文传浩的团队。文传浩建议他结合专业,专注环境金融这一方向,并以环保税为切入点推进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之后他和文传浩指导的另一位研一学生写了一篇关于长江经济带环保税方面问题的资政建言,今年2月被中央统战部《零讯》采纳,然后又被国家税务总局等采纳应用。“我们的研究能落地,说明我们团队的每一个老师的小分队都不是望着天空数星星。”文传浩团队里还有分队研究水利水电工程移民的后续生计问题,前不久被《零讯》采纳。今年一月到五月,文传浩团队已经有三篇资政建议被《零讯》采纳。截至目前,获得中共中央、国务院、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国务院三峡办、中共重庆市委、市政府、市政协等部门领导重要批示及采纳30余次。
“环境保护和经济之间一定不能有任何偏废。只有二者协调,可持续发展观才能推进。”文传浩希望可以通过跨专业、跨学科、跨领域的方式持续为长江上游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从团队到联盟,“江湖”教授心系长江
接受采访时,文传浩刚从宜宾一高校回来。卸了行政职务的他,除了和团队忙于研究,就是忙于参加全国各地举办的学术会议。其实,这背后藏着他的“野心”。
“这次去的主要目的是想在宜宾成立一个金沙江流域绿色发展方面的研究机构,就像重庆工商大学有一个长江上游研究中心一样。”不同于很多博士导师更愿意去带博士研究生、争取长江学者,文传浩更愿意着眼于未来需要。他想推进长江上游地区相关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形成联盟,共同关注长江上游可持续性发展。他说,“我的水平和能力还远没有达到长江学者水平,但我一辈子都在研究长江,也就成了‘长江学者’。”
“长江上游有若干的支流,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重要讲话中表示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要重点考虑干支流、上下流、左右岸,长江的水质好坏其实是有支流组成的。但是每一段支流或是干流引起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是不一样的,支流、干流都需要重点分解,然后深入研究。”文传浩希望促成宜宾成立金沙江流域绿色发展研究院或是研究中心,自己能在指导做课题或是研究方面尽一份力。这也许就是文传浩“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江湖”情怀。
文传浩认为,地方院校虽然综合实力弱,但是我国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解决一些区域性国家战略问题的中坚力量,这支队伍研究能力得以提升,必将为我国在经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转型中发挥重要作用。“我希望尽我自己最大的努力,分享自己的经验,引导地方院校往长江上游流域可持续发展这个大方向研究,引导他们将科学研究融入到人才培养。如果能集聚十个二十个高校,每个高校有十来个年轻老师一起合作,我们也算是成功了。”
谈及未来的期望,文传浩说,将持续关注长江经济带尤其是长江上游流域的绿色发展,聚点点微光于一江碧水,照亮长江生态环境保护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