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9年08月09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关注·调研
版面翻页
关注·调研
04

委员说

国有文艺院团当更有作为

市政协常委 杨清明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就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对照重庆发展的目标定位,我市国有文艺院团应该而且能够更有作为。

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阵地,我市国有文艺院团坚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保持“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之间的必要张力。他们既要扑下身子、沉下心来、多下基层,以一片热情去感受一方热土,贴近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倾听人民群众的心声和心愿;又要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坚持文艺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

重庆地处大山大水,生于斯、长于斯的重庆文化人,既有“没有迈不过的坎、没有过不了的滩”的壮志豪情,更有“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身体力行,也在重整行装再出发。牢记党的要求、紧贴群众需求、执着事业追求,胸中有道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只要大家一如既往、齐抓共管,就一定能够创造出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态、不定于一尊的精品力作,培养出一代代名家大师甚至文化奇迹,更好彰显“文以载道”“艺以弘道”的家国情怀。

让艺术充满活力

市政协委员 刘光宇

如何继续发挥专业文艺院团作为文化主阵地“培根铸魂”的优势潜能,真正让“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我认为,立足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着力破解国有专业文艺院团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这才是当下我市市级国有文艺院团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的核心和关键。

根据艺术属性、公共文化服务职能、自身造血能力等条件的不同,建议将承担高雅艺术普及提高、戏曲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非遗地方文化保护开发确定为公益一类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纳入市级财政保障。其它院团继续实行转企改制院团“保障扶持政策按照事业、运行管理机制参照企业”的方法,确保发挥好社会效益,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按照各院团的艺术门类规律、所承担的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分类施策,充分保障,提供用于创作、制作、演出、交流等充足的专项经费,加速发展,让艺术在重庆有活力,在全国有美誉,在世界有影响。

完善对我市市级文艺院团的监督管理和考核评价机制,形成适应艺术规律的选人用人、能进能出;分配激励、能上能下,艺术优先,不设上限。

轻装上阵讲好中国故事

市政协委员 王 弋

国有文艺院团的主责主业就是要传播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好中国故事。我市国有文艺院团在发展中取得了一定成绩,社会效益明显,但目前普遍感到问题多、困难大,保基本、保运行、保稳定成了我市文艺院团普遍的最大心结。

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后,企业身份人员已经成为绝对的主力。对在职员工必须保证基本的工资竞争力,否则根本无法留住人。剧团发展无论是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剧目创作演出都是安身立命之本,而剧目创作演出的经费来源又极其有限,即使申报成功的项目往往也是入不敷出,一个剧团如果没有创作演出,人才将会大面积流失,剧团将会越来越没有品牌价值,直到失去生存空间。

为了保障我市市级国有文艺院团履行社会效益为主的价值取向,真正把更多的精力投入艺术作品的创作生产和演出上,多出精品多出人才,建议市级财政对文艺院团的基本运行费、人头费、创作演出费、对外交流、参加比赛和展节等进行全额保障;剥离本应该由财政兜底解决的离退休人员费用,让院团轻装上阵。加大绩效考核力度,确保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精细化设计发展路径

市政协常委 李华强

在改革开放40年来的历程中,我市市级国有文艺院团始终处于不断深化改革、不断完善工作机制、不断创新激励机制的过程之中。目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迈向了一个新阶段,继续停留在原有改革阶段而不去主动适应新的形势变化,势必会延误甚至阻碍我市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我市国有文艺院团多年来一直沿袭社会化、市场化改革传统路径,片面要求文艺院团自谋生路,没有能够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对市级国有文艺院团深化改革进行顶层设计。目前,在资源信息多元化的社会基础中,文艺院团要异军突起履行好核心职能,就迫切需要开动文艺脑筋,发挥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等作用。文艺院团的改革就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只要有拼劲,精细化设计,选准路径和方法,就会有收获。

为此建议,给予文艺院团收入保障,让他们可以充分履职。构建文艺院团新的激励机制。细分文艺院团创作、表演、保障等不同类别人员,结合岗位属性,细分化管理,不搞平均主义大锅饭,实现贡献与收入相匹配,能进能出。确定领军人物较高绩效指数,确保高端人才有认同感、归属感。

建好艺术人才“造血库”

市政协委员 程联群

为肩负起国有文艺院团的文化担当与时代使命,我市国有文艺院团文艺工作者矢志不渝地坚守在文化艺术领域,为繁荣重庆文化事业、为人民群众创造高品质生活作出了自己的奉献。但是,目前我市文化艺术相关政策和保障机制与建设状况与全市文化高地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

人才工作是人的工作,保障是根本,呼吁院团改革首先须尊重艺术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将我市市级国有文艺院团发展所需高精尖人才经费、项目经费全额纳入财政体系,畅通国有院团所需所有行当、岗位人才的引进与招收渠道。针对专家级人才“走不出去”“攀不上去”“影响出不去”的问题,建议出台专项政策,为专家人才量身打造剧目、制定包装宣传政策、创造推广平台、下拨专项专家工作室经费等,扩大专家人才的社会影响力。

扩大中青年领军人才储备量,实施“一人一策”,为青年领军人才创造更多更广的发展平台。建议由政府部门主导本土艺术院校,开设本土文艺院团所需的专业,定向培养、有计划培养基础人才,实现本土文化艺术的造血功能。

筑就文艺高峰

市政协常委 冉 冉

为了繁荣文化艺术事业,给人民群众提供丰富多样的精神产品,我市国有文艺院团先后创作出20余台重点舞台艺术作品,有35个艺术项目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部分作品在各类演出评奖中摘金夺银。但是,我市舞台艺术创作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改观。

如何突破我市舞台艺术创作的瓶颈?

建议市财政加大专项经费投入,为打造文艺高原,努力冲刺文艺高峰提供物质保障。培养引进编创人才,加强市内外文化艺术界同行的交流合作,提高编创质量。不拘一格从市内外引进人才,跟市文联市作协建立横向交流合作。

优化现有运行机制,重建现有国有文艺院团的考核与补贴方式。分类指导,区别对待,最终形成资金使用、人才培养引进、编创演出质量等全环节的良性循环。

成立重庆市文艺院团创作演出与对外交流扶持基金,专用于奖励补贴支持各文艺院团的精品剧目创编和对外交流演出,以促进演出品质的提升和对外宣传影响力的扩大。改进政府购买、票价补贴或演出场次补贴、剧场运营补贴等方式,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的补贴机制。

走出团场困境

市政协委员 罗智敏

一直以来,歌剧事业、交响乐事业发展存在“一起两不起”困境:“你写得起,可我排练不起,更公演不起”。这一现象的共性就是,既无符合条件的排练场地,更无保障新作无障碍呈现给观众的厅堂。不仅如此,团场困境还导致了影响歌剧院生存发展和作用发挥的系列问题,如制约新人、新作和场次推出;制约院团队伍人才培养;不利于确保院团队伍稳定;不利于满足山城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多元化文化需求。

解决好我市歌剧院的团场问题,既是解决重庆文化向心力、文化引领力提升问题的需要,更是增强这座城市人民坚定文化自信的需要。歌剧院团场问题迫在眉睫,应当高度重视。为此建议市政府有关部门以“重庆市歌剧院新团场迁建项目”的方式,尽快将规划建设纳入议事日程。借鉴四川省在天府文化中心新建四川交响乐团团场的做法,建设“集艺术创作生产、院团人才培养、高雅艺术普及推广为一体”的重庆市歌剧院团场。为减轻财政建设经费投入的负担,可将歌剧院现有团场资产进行盘活将其兑现,为该项目的“预可研”增加可行性。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