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9年08月13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春秋
版面翻页
春秋
03

为遵义会议“站哨”

——追寻中央红军在綦江的长征足迹

□ 本报记者 彭世祥/文 秦杰/图

红军林

红军桥

重庆綦江,一片红色沃土。

在这里,中央红军留下了光辉的战斗足迹;在这里,伟大长征遗存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沿着红军的足迹,走进綦江石壕,寻访红色印记,重温长征精神——

红军桥——世纪之履

綦江区石壕镇两河口。青山环绕,流水潺潺。入眼处是一座石木结构的风雨廊桥。

桥碑上这样记载:1935年1月,红一军团攻占贵州桐梓县城,其先头部队继续向松坎、綦江方向推进。红一师二团于1月15日进驻綦江羊角乡,扼川黔交界的酒店垭关隘。1月21日,红一军团直属队和第一、第二师8000多人,在周恩来、董必武以及军团长林彪、参谋长左权、政治部主任朱瑞等率领下,从松坎出发,经箭头垭、黑镜塘和此桥,于当日下午到达石壕。当日上午,红二团也奉命从羊角出发,经箭头垭和此桥赶往石壕。

这座百余年历史的两河口小桥,自此留下长征的印记,被后人称为“红军桥”。

綦江区政协委员、綦江博物馆馆长周铃对此十分感慨,他说,这座小桥,于二万五千里长征,可谓微不足道。但是,正是这一段距离,见证了中央红军长征过石壕、成就佯攻重庆之势的伟大战略,保障了遵义会议的召开,拉开了红军四渡赤水的序幕。

80多年过去了,这座始建于清代同治年间的小桥,一直保存着不变的格局,走在桥板上,仿佛就能重踏当年红军将士留下的威武足迹。今年57岁的陈文全是石壕镇高山村村民,对于这座红军桥,他有着深厚的感情。他的父亲和祖父都见过红军过桥的境况,打小就给他讲述红军进驻石壕的故事。他深受感染和熏陶,知道这座桥的重要意义,从17岁开始,陈文全便参与义务管护红军桥,对破坏红军桥的行为加以制止,还曾经出资购买了约3000块泥瓦,和村民一道翻盖红军桥。“父辈说,他们对红军桥有感情,既然住在这里,就要爱它,关心它。”陈文全说。

红军路——战略之始

在石壕镇石泉村,浓密树林遮掩下的山谷,至今还保留着一段“原生态”的红军路。那是一条土石相间蜿蜒曲折的陡峭山路。这条山路许多地方很狭窄,平均宽度只有几十厘米,有些地方紧靠崖壁,每一次落脚,每一个转身,都显得十分惊险。

红军路终点的路牌上载文:1935年1月,遵义会议结束后,按照中革军委的战略部署,红一军团8000余人从贵州松坎出发,经箭头垭到达重庆石壕场,在此驻扎后,部队于1月22日开拔,前往贵州开始一渡赤水。

在石壕红军烈士墓陈列室,中国人民解放军原副总参谋长彭绍辉的《长征日记》描述了当时的情形:一军团于八时出发,一师前卫,二师后卫。全天尽是走山路,路滑不好走。部队到达石壕宿营,行程约55里。

周铃告诉记者,当年中央红军绕道綦江石壕,所走过的这条羊肠小道十分艰险,行军非常艰苦,而且远远不止于道路难行。天上有敌机轰炸,后面有敌人追击,他们或穿着草鞋,或打着赤脚,背负着装备行李,牵着马匹,还要以担架、搀扶等各种方式带着伤员一起急行军,艰难困苦可想而知。

周铃还讲述了一则发生在红军路上的生动故事。红军在密林中寻路前行,突然遇见一位背煤小伙,是当地村民李必成。一位战士上前请求小伙带路。李必成说:“给你带啷个路哟,我要背煤!”红军战士说:“把背篓给我。”李必成吓倒了,心想连背上的煤都要抢啊!红军战士就跟他讲:“不是要你的,我帮你背。”这个小伙儿一听高兴,马上把背篓交给了红军战士,红军战士就把煤背上,跟着李必成一起上山,一直走到他家门口。李必成很感激地为红军指路走石壕。分别时,红军给了他一张宣传单,还送给他五斤盐巴,这在当时可以兑换三斗高粱啊!这个故事,一下子在老百姓中间传开了,躲在山里的村民才放心回家。

一段红军路,千载军民情。为了让今天的人们能够更加真切体会到红军长征的伟大精神,这段4.5公里的红军路几乎是原貌保留。

红军谣——鱼水之情

石壕哪年不过兵,过兵百姓不安宁,唯独当年红军过,一来一去很清静,不拿东西不拿钱,走时地下扫干净。

这首红军歌谣一直流传至今,它见证了红军秋毫无犯的严明军纪和军民相依的长征精神。

红军到达羊角后,首先打开当地保正王福银和赵氏三兄弟家的粮仓,把粮食分给农民,还把安稳王、曹、赵等几家地主的100多石黄谷及腊肉、衣物等分给缺吃少穿的贫苦农民。同时,派出宣传队写标语、贴漫画、散传单,宣传共产党和红军政策,揭露军阀和地主的罪行,号召军阀士兵起义暴动,参加工农红军。指着九龙山,周铃介绍说,红军当年在观音桥场的墙壁上,就写下了“打倒残害贫民的军阀王家烈”“组织起来,实行暴动,不交租,不纳税”“打倒土豪劣绅”“工农红军万岁”等几幅大标语。这些标语内容,连同红军歌谣,在当地深情流传。

红军宿营住在街巷或屋檐下,从不乱住民房;在百姓家借灶烧饭时自带炊具和盐米,亲自挑水劈柴;买东西公平交易,先付钱后取菜;开拔前都要帮老乡把屋子打扫得干干净净。当地群众见红军的确是“打富济贫”,态度和蔼,纪律严明,买卖公平,很快消除了疑虑,有的站在路旁欢迎,有的端茶递水,主动和红军攀谈。那些跑出去的群众,也纷纷回到家里。农民邓月明回来看到肥猪仍在圈内,十几只鸡也关在笼里,煮熟的萝卜炖肉原封不动摆在灶上,心里万分激动。一个姓朱的农民跑出时,慌忙中忘了熟睡的婴儿,深夜回家,看见女红军将婴儿照顾得如同自己的孩子,心中真有说不出的感激。邵银章、邵华廷、徐长发等村民还以生活用具和稻草等资助红军。

羊角场有个叫杜福生的穷村民,看见红军对待群众像亲人一样,打心眼儿里把红军当做穷人的救星。红军宣传队离开时,他主动给红军带路,还一路向群众宣传红军是好人。返回羊角后,杜福生被当地团防队抓住,即使施以各种酷刑,也始终没有屈服,只称红军是好人,最终被杀害。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中央红军长征过綦江,赢得百姓的信任,也播撒下革命的火种。那些军民相依的鱼水深情,那些代代相传的红色故事,刻在历史的年轮里,也植入现实的追寻中,成为綦江大地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红军墓——英雄之诗

“继承先烈遗志,发扬长征精神”“碧血酬马列,丹心映长征”“苍山永翠,浩气长存”“撤离顷刻值千金,宁舍千金为一针;知否英雄遗意重,拼将己命换民心”……

青青松柏掩映,层层石级铺陈。石壕红军烈士纪念碑高高矗立,数十块纪念碑林列阵于旁,聂荣臻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题词闪耀着长征精神的光芒,那些悲壮的文字,虽经历史烟云,今天读来,仍然让人无限敬仰。

周铃告诉记者,当年有5名红军战士牺牲在綦江。新中国建立后,为褒扬烈士功绩,弘扬红军精神,原綦江县委、县政府在此修建了石壕红军烈士墓,将5位红军烈士的忠骨移葬于墓内,塑起了红军纪念碑、雕像和碑林,让红军精神永放光辉。

徐徐清风里,“石壕红军烈士墓”让人肃然起敬,红军烈士雕像更是巍然伫立。从那一双双坚毅的眼神中,我们仿佛听到了历史激越的回响:传承革命精神,永葆红军本色。

周铃情不自禁地向记者讲起烈士墓的主人公之一——一名红军司务长的故事。

1935年1月下旬,红一军团直属队和第一、第二师将士进驻綦江石壕,并向贵州赤水进军。部队开拔时,有人反映有苏区纸币和老百姓的物品尚未归还。于是,收尾部队的一名司务长带着两名红军战士在箭头垭街与战友们道别,他们留下来检查清点、归还借用的老百姓的物品。

红军部队离开后,司务长与两名战士走到箭头垭街上的赵炳斋饭馆,正准备归还煮饭用具时,不幸被敌人包围。战斗中,一名战士当场牺牲,另一名战士负伤后突围,司务长不幸落入敌人手中。

敌人将司务长随身携带的挎包、饭盒、筷子、银元和苏区纸币搜刮一空,又对他施以“醒酒杯”“灌石灰水”“踩杠子”等酷刑,逼迫他交代红军的组织情况、行军路线和作战部署等。但司务长始终坚贞不屈,咬紧牙关,不曾吐露半点机密。

当天晚上,敌人又将司务长押到一个名叫石壕羊叉牛角尖的地方,整整一宿吊在村民赵兴五家旁边的一棵桑树上。数九严寒,冰冷刺骨的寒风再次折磨着重伤的司务长。见司务长伤痕累累又挨冻受饿,赵兴五心里不忍,趁敌人狂欢滥醉之际,悄悄为司务长送去饭菜,并示意要喂给他吃。不料,司务长却强撑起精神,对赵兴五说:“老人家,你快回去吧,那群土匪要是知道你给我送饭,他们不会放过你的。”拗不过司务长的坚持,赵兴五含着泪无奈地端回了饭菜。

第二天,敌人用“穿心杠子”把司务长抬到茅坝坪,再用“猴子搬疙瘩”“烙烙铁”等刑罚,进行了更加残酷地拷打,但他始终未吐露半个字。最后,红军司务长被敌人残忍地杀害。当地村民杨贵华、杨现洲、杨子洲、张海等掩埋了这名司务长的遗体。

上世纪60年代,当地政府为这位红军司务长修建了烈士墓。1981年,其遗骸被迁葬于石壕红军烈士墓。 就这样,司务长和那名战友永远留在了这里。

“英雄虽无名,精神却永存!”周铃说,这位牺牲的司务长是众多红军战士的缩影,他虽然没有留下姓名,但他们为着同一个信仰而牺牲。巍巍石壕群山下掩埋着烈士的忠骨,他们的英灵将在这青山绿水间得到安息,并在我们心目中如天地般永存。

采访札记>>>

很多人知道遵义会议,不一定知道最前哨在哪里;很多人知道四渡赤水,不一定知道前奏曲在哪里。

綦江,存续着永久的答案。长征时期,三大主力红军先后进入重庆境内,在巴渝大地留下了光辉的战斗足迹。綦江成为中央红军长征在重庆的唯一过境地。虽然停留短暂,却为遵义会议的召开提供了重要保障,为四渡赤水创造了伟大战机,其伟大壮举与历史贡献不言而喻。

今天,我们寻访当年红军长征的足迹,有一种格外的感动。一件件实物无言却厚重,一个个故事质朴而感人,一桩桩历史清晰又深刻。那些镌刻在人民记忆深处的往事,蕴藏着激荡人心的红色基因,在这片土地上,生长着一种纯粹的精神力量,不断催人奋进。

然而,深藏于此的那些红军故事与长征精神,却鲜为人知。秉承“存史、资政、团结、育人”之情怀,新一届綦江区政协扛起责任,主席班子作谋划,文史工作抓重点,会同区内外党史、文博工作者,开展大量搜集整理、挖掘研究、展示传承等工作。在区政协推动下,2018年11-12月,“渝黔合作背景下的红色文化传承协作暨中央红军过綦江史实研讨会”“第四届渝南黔北历史文化研讨会”相继举行,汇集一批红军长征文史专家、学者对中央红军在綦江的史实进行研究论证,最终达成共识,取得了积极成果。

今年6月1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播出了中央红军长征过綦江的史实。7月14-15日,由中宣部组织的“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走进綦江,来自中央、市级12家主流媒体记者来到石壕镇,沿着革命先辈的足迹,再走长征路,用镜头和笔触讲述长征故事,传播长征精神。綦江这片红色土地,闪耀着更加灿烂的光辉!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