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四宝巧写“扶”
“凝神屏气,背要直、手要稳,运气于笔端,一撇一捺写个人,一生一世学做人……”盛夏8月,铜梁区南城街道黄桷门村巴岳文津书画街,一翠竹掩映、碧水环绕的仿古庭院内传出中气十足的教习声。窗内,一大气儒雅的中年男子正提笔挥毫,为学生作示范;窗外,三五成群的顽童、村民同望一处,眼里星光闪烁。
“这是区政协委员、大书法家柏毅,听说免费教书法呢!”“这样的政协委员还有好多,家里的娃要是拜师学习有出息,咱就享福了!”悄声议论中,一种希望也在升起,贫穷不会代代相传,只要勤学习、肯努力,人人都能过上更好的生活。
一条街带来的希望
黄桷门村巴岳文津书画街,100来米的街道,大大小小有12个书画工作室,免费教学、义卖捐赠、公益活动常在此开展,翰墨飘香、书香袅袅,“阳春白雪”与市井文化在这里和谐共生。
一个小乡村怎会有这么多的书法家汇聚于此?这还得从一年前说起。
“我们村有个贫困户爱打麻将,干部把鸡苗鸭苗送到手都不要,你说养的娃能有啥出息!”去年初,下村走访时村民的一句无心言让柏毅成了有心人,他一直思索——脱贫攻坚,委员能做啥?一边是无处寻梦的贫困学子,一边是文化艺术、教育界别委员掌握的优质资源,柏毅和王成金、李中华、骆勤友等书画界委员一合计,以文化人、教育扶贫的思路逐渐清晰。
想不到这点子竟和铜梁区委实施乡村文化振兴的战略思路不谋而合,加上区政协牵线助推,去年4月,巴岳文津正式开街,4名委员带头入驻。借力这个平台,结合区政协联系走访和社区报到活动,委员们开办免费书法培训班,为留守儿童辅导功课,赠送文房四宝2000余套,义卖筹资7万余元捐赠残疾儿童和贫困家庭,送书画作品、送春联的活动更是逢节点必开展……大家的着力点不在于授“鱼”或“渔”,而在于“育”——用传统文化艺术滋养学子心灵,培树更加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或许书法本身不会立竿见影让贫困家庭摘帽,但会给孩子播下勇气、力量、希望的种子,从而影响他的人生,甚至整个家庭。”柏毅如是说道。
一支笔改变的人生
适逢暑假,黄桷门村小二年级的叶睿几乎每天都会来到文津书画街。
“啥?一个贫困户的娃儿想当书法家?”“天天画这个,又不能当饭吃。”“学这个怕贵得很,是个费钱的地儿!”村民们揶揄调侃着,却丝毫不能动摇孩子学书法的决心。
叶睿家境贫困,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内向怯懦的他是老师眼中成绩差、体育差、人缘差的“三差”学生。去年的一次闲逛,书法家泼墨挥毫的场景打动了他,怀着忐忑心情上前拜师不成想竟成了入室弟子。“这书法室开门就是为了免费教习、传承传统文化,更何况这孩子沉稳踏实,是个练书法的好苗苗!”柏毅的鼓励让小叶睿有了自信,如今一年的光景,“三差”变成了“三好”,成绩书法双提升的叶睿也有了“参加书法比赛,考上重点学校,找个好工作让爸妈不再操劳”的新梦想。
在隔壁李中华委员的书法室,他的学生莫言的梦想已开了好头。这个和大文豪同名的女孩,勤学爱钻,靠着书法特长,去年从山窝窝飞进了重点高中,书法作品屡屡获得市级奖项。周边的村民从观望看笑话,到主动送娃进学堂,甚至与娃共同习字,书法学员从去年的十几人升至如今的200余人。
而这篇书法催生的变形记也愈发精彩,农民工子女、贫困儿童变得自信阳光,网瘾少年爱上了传统文化,爱打牌的留守妇女从中领悟了“扶贫先扶志”的道理,不但成了编织队的“练家子”,还积极参与到少云志愿服务当中,更多的人则在书法中收获快乐、重塑自我。
“一张网”拓展的未来
其他村的孩子不能天天到书画街来学习,这时空难题怎么破?
如何给爱好书法的贫困户和下岗人员提供免费书法培训的机会?
偏远贫困镇村书法教习师资水平如何提升?
虽说书画街免费教习名声渐起,但委员们把目光瞄准了更广袤的农村大地,立足这条街,利用一张网,借力全区333个行政村(社区)讲习所,让远程书法教学成为可能。
在离书画街43公里的市级脱贫村——安溪镇金滩村会议室,后墙张贴的讲习安排表除了《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卫生健康知识和油茶辣椒技术指导现场培训,还新增了文化艺术课一栏——书法、少儿美术、民族舞蹈……
30余名留守儿童、妇女和大小伙正捉着毛笔,对着一台电脑、一张投影幕布认真描摹。“哪个娃练得好,咱村的村规民约就让他试试!”老支书郑显琼冷不防喊一嗓子,安静的会议室立即炸开了锅,“写这个有面子,我要写!”“不要抢哦,我要报名!”“我家娃去年书法得奖了,交给他没问题”“大家都得行!不要急,我们先把基本功练好!”看到这一幕,电脑的那头,远在书画街作示范的柏毅笑得合不拢嘴。
线上的“网”有序铺开,线下的“网”也在逐步延展。区政协协调图书馆场地每周开讲公益书法;在教育界别的支持下,李中华、骆勤友两名委员受聘为旧县中学、石鼓小学的爱心书法学校教师;结合界别活动,委员们也积极融入五风浸润工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中,真正把送教下乡送到“需”处。与此同时,他们还积极探索书画与龙绣、根雕、笋竹雕刻以及市级非遗项目——龙灯彩扎等结合的新路子,让艺术拓展脱贫好“钱景”。
“我活了近60个年头了,头一回看到咱农民娃写的字、画的画还能变成艺术品挣钱,这日子啊有盼头!”郑支书感激地向委员们竖起大拇指,眼角眉梢都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