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心”,走出了希望
江津区政协对口帮扶龙山村
通讯员 郑思月
“瞧那个李子的个头,差不多有鸡蛋大了,今年收成少说也要多两千元。”近日,在江津区贾嗣镇龙山村贫困户周红良的承包地里,一棵棵李树的枝条被果实压弯了腰,周红良乐得合不拢嘴。他说,多亏了江津区政协的帮扶。
贾嗣镇龙山村是市级贫困村,贫困人口多、自然条件差、产业发展缓慢等难题在龙山村表现得尤为突出。如何帮助贫困村脱贫,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年初江津区政协印发了脱贫攻坚总动员工作方案,72名帮扶干部参与到龙山村和69户贫困户的结对帮扶工作中。
根据安排,机关干部与贫困户“一帮一结对帮扶”,年初要制定全年帮扶计划,当年到户走访至少4次,帮扶未脱贫户或后扶户至少4次,每月至少联系1次,按照“两不愁三保障一达标”的脱贫标准,打赢脱贫攻坚战。制定好了作战图,机关干部纷纷行动起来。
“我没有理由再懒下去”
擦桌子、扫地、清垃圾……贫困户颜均家不时会迎来一位特殊的客人,一到家,就帮他抹屋扫地,中午时分,还一起动手生火做饭。
这位客人就是颜均的结对帮扶干部江津区政协提案委副主任谢龙春。自从开展结对帮扶以来,谢龙春就把贫困户当亲人,时常购买菜、米、油等生活用品来到帮扶对象家中,还亲自动手和贫困户一起整理家务,共话家常。
“谢大哥每次来都帮我打扫,还帮我修了护栏,我没有理由再懒下去。”颜均是江津区贾嗣镇龙山村贫困户,他说,以前总觉得当贫困户还不错,每月有补助,过节有慰问,是谢龙春让他重拾了希望,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了邻里的尊重。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以前进了一家门,贫困户印象也不深。”谢龙春说,以前帮扶就是送东西,对贫困户思想触动不大,“等靠要”的旧意识难以根除。今年他着手扶志气,来到颜均家和他一起劳动,在闲聊中拉近心理距离,在对话中宣传扶贫政策,鼓励他搞养殖摆脱贫困,用实实在在的收入,不仅让周围邻居刮目相看,还进一步增进了感情。
“再也不愁卖不出去了”
“谢队长,我又凑起30个鸡蛋了,你过来拿嘛。”近日,江津区政协扶贫帮扶干部谢岗正和同事们忙着给收来的农产品打包,龙山村贫困户何山木突然打来了电话。“我先去把蛋收回来,你们先把这些发货的地址核实一下。”他向同事嘱咐完,急匆匆地向何山木家赶去,“扶贫不能等”。
何山木今年52岁,父母年迈多病,家中的农产品是他们一家主要的收入来源。“太感谢驻村工作队员了。”何山木说,现在再也不用担心东西卖不出去了。
龙山村农民以种养为主要收入来源。去年驻村工作队到村以来,不断在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上下功夫,主动当起了推销员,发挥政协联系面广的优势,通过微信群、QQ群等方式,积极发动身边的亲戚朋友,帮助贫困户宣传农家特色产品,实现帮扶资源与帮扶需求的有效对接。乡野林间,从此多了一个个忙碌的身影,龙山土特产走向城里千家万户的餐桌,仅上个月就增收近万元。
“帮助贫困户销售劳动成果的意义远比直接给钱给物要深远得多。”谢岗说。
从建立扶贫机制上下功夫,“扶智”与“扶志”结合,激发内生动力助贫困户增收、助推集体产业发展……而今,夏日的龙山村在江津区政协人的帮助下,生机勃发,只待迎接收获的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