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9年08月20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春秋
版面翻页
春秋
03

宋庆龄与重庆《新华日报》

□ 作者 郑京鹏

抗日战争时期,一代女杰宋庆龄两次来渝。在渝期间,她为抗战付出了极大心血,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也与中共中央南方局机关主办的重庆《新华日报》结下了深厚情缘。

题词“抗战到底”

1938年10月25日,武汉失守。由周恩来亲自创办的中共中央长江局机关报《新华日报》迁来陪都重庆,分别住在市中区苍坪街69号和西三街2号,后来又成为1939年1月16日成立的中共中央南方局机关报。

对于这样一份有着广泛影响力的报纸,宋庆龄格外关注和支持。1940年3月31日,宋庆龄为了抗战大业,顾全大局,摈弃前嫌,应宋美龄之邀,由香港启德机场飞抵重庆,这是宋庆龄第一次来重庆。

宋庆龄一到重庆,立即受到各界爱国志士的热烈欢迎,周恩来领导的中共中央南方局为宋庆龄在渝期间的活动提供了支持和帮助。4月3日,《新华日报》发表短评《欢迎孙夫人来渝》,高度称赞宋庆龄在孙中山去世后,“始终积极坚决的为实现中山先生的遗教而奋斗,始终和广大人民站在一起,领导着妇女界,不倦的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而努力”。由此,他们的战斗友谊得以加深,宋庆龄十分愿意为坚持抗战的中共方面做些有益的事情,周恩来等人也非常希望宋庆龄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于是,宋庆龄赴渝不久,就应周恩来、邓颖超等共产党人和《新华日报》之约,不顾疲劳,来到位于市内民生路208号的报社营业部,看望全体工作人员。离开之前,还在会客室里,欣然题写了“抗战到底”四个铿锵有力的大字,题词在4月8日刊发在《新华日报》的显著位置。这个题词,激励了军民斗志,维护、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视察报社总馆

1941年7月上旬,宋庆龄虽然留居香港,但非常关注重庆的《新华日报》,并以《新华日报》为重要平台,表明自己的抗日主张和决心。在“七七事变”四周年的日子里,她撰写了《纪念七七四周年》,送到《新华日报》发表,号召全民族团结抗日。

1941年12月9日,宋庆龄在日军占领香港启德机场几小时前,乘最后一架飞机离开香港,第二次来到重庆,直到1945年12月离开。这四年里,宋庆龄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多次参加报社活动,为《新华日报》亲笔题词和撰写文章。

1943年1月11日,宋庆龄参加《新华日报》举行的创刊五周年庆祝活动。在邓颖超的陪同下,宋庆龄来到《新华日报》总馆,走进食堂,观看文艺演出。邓颖超介绍:“这里是报馆最大的房间,各种大型活动诸如报告会、文艺演出、周年纪念活动等都在这里举行。”宋庆龄听后,环顾报馆简陋的建筑,十分感慨,心想报馆的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为宣传抗战做出了突出的成绩,实属不易!

邓颖超接着说:“1941年1月11日晚,周恩来就是在这里举行纪念《新华日报》创刊三周年大会上讲话时,得知‘皖南事变’消息的,并隐晦地向外界透露了这个消息。”宋庆龄听后,对这个普通的食堂更是刮目相看,她想到当年《新华日报》刊登周恩来的题词:“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赞扬道:“周公的那个题词好哇!”邓颖超告诉宋庆龄:“1941年1月18日那份刊登周恩来题词的《新华日报》,就是在这后面山脚下的防空洞里印刷的。”宋庆龄得知后,对报社的同仁们更加肃然起敬。

观看演出之后,宋庆龄异常兴奋,参观了防空洞,感到意犹未尽。后又来到会客室,挥笔题写:“发扬抗战国策,争取最后胜利。”紧接着,《新华日报》刊登了题词。

1943年“三·八”国际妇女节前夕,邓颖超与宋庆龄约定,要利用“三·八”妇女节,号召和鼓舞广大妇女积极投身抗日战争。于是在3月8日,她们都参加了“三·八”妇女节纪念大会。宋庆龄再次在《新华日报》上题词:“平等自由,声气相通,精诚奋斗,共建大同。”邓颖超也为《新华日报》撰写了社论《加强妇女运动》,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妇女投身抗战的热情。

1943年9月2日,宋庆龄还通过《新华日报》摘要公布了宝鸡赈济豫灾委员会专门报告赈款用途的来信。这份来信的摘要公布,既表明了宋庆龄办事的公开透明、大公无私,也是对该报的无限信任和大力支持。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