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小聪明而近诚笃
《战国策·齐策》载,孟尝君善于通过小事明察秋毫之末。齐王夫人归天了,齐王宠爱的七个妃嫔都是上位的竞争者,宫里宫外当然会臆测纷纷。大名鼎鼎的孟尝君并未免俗,遂凭借自己特殊的身份,给齐王献上七副玉质耳饰,其中一副特别加工打造,最为精美。第二天,田文看到那副最精美的耳饰被某位妃嫔戴着,就劝说齐王立之为夫人。
耳饰投石问路,此故事屡屡被人援引,给孟尝君脸上贴金者众。究其实,孟尝君只是耍小聪明罢了,齐王与新夫人都讨好了,正所谓“菜刀打豆腐两面光”。耍小聪明,绝非大智慧大格局。“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王安石《读孟尝君传》的点评,此亦可资为证。
帕斯卡尔说,人是宇宙的光荣兼垃圾。此言不无道理。小聪明本身就具有丑陋的特性,如果与功名利禄粘连,人格就近卑鄙了。孟尝君以君子自称,打起“为国养士”的旗号,却看不见自己丑陋的一面,便谈不上认识自己。以小聪明立身的孟尝君、田文在礼义廉耻的层面上,与君子其实风马牛不相及。
礼义廉耻作为士大夫的首要道德,出自《管子》。该书托名管仲所著,这位齐国贤相比孟尝君早出生若干年,他关于礼义廉耻的思想垂照千秋。管子认为“礼”就是思想行为不能超出道德规范,“义”就是不能自己推销彰显自己,“廉”就是廉洁不贪,“耻”就是要知羞耻。管仲更把礼义廉耻比喻为国之“四维”,好比是支撑国家大厦的四根柱子。《管子·牧民》:“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
荀子《臣道》:“上不忠乎君,下善取誉乎民,不恤公道通义,朋党比周,以环主图私为务,是篡臣者也……韩之张去疾、赵之奉阳、齐之孟尝,可谓篡臣也。”孟尝君父亲田婴为人怙势弄权,营私舞弊,家积万金,令齐国祸乱始生。孟尝君承袭了田婴封地后,广养食客,招揽诸侯宾客和罪人逃亡者、鸡鸣狗盗之徒,成为一方恶霸。《史记·孟尝君列传》:“吾尝过薛,其俗闾里率多暴桀子弟,与邹、鲁殊。问其故,曰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奸人入薛中盖六万余家矣。”败坏社会风气的篡臣孟尝君,成为庇护黑恶势力之雄,最终被齐王灭族,是恶贯满盈的必然下场。
不顾礼义廉耻,肆无忌惮,是孟尝君身败名裂之因。欧阳修说:“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廉耻是一个人立身的大节,如果不廉,什么都敢拿;如果不耻,则什么都敢做。顾炎武则悲愤喊出名言:“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君子进德,以诚笃为本分。《唐语林》载,翰林学士兼户部尚书陆元方出卖一所小宅院。价钱谈妥,手续完善,家人就等着收款了。买方请求面见家主,元方接见,告诉那人说:“这宅子很好,只是缺了下水道。”买方一听,当场反悔。家人埋怨元方说了实话,误了买卖。元方告诫说:“不实话相告,就是欺骗买家了。”当“利益”和“诚实”矛盾时,君子的内心总是向“诚实”一端倾斜。扬弃小聪明而近诚笃,也即做老实事,守诚不移。
本该有着诚信传统的国人,却在诸多利益诱惑下,做出种种弄虚作假的事。如官场履历“造假”,只有性别属实,其假登峰造极。礼义廉耻抛到爪哇国,蛆虫觉得粪坑好,此乃太过合理的理念。纵览被揪出的大大小小腐败分子,其特征是绝没有在进德修业上下真功夫,一律戴着“假面具”,习惯于做“两面人”。“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四维不张,国将灭亡”,想想古训,真让人不寒而栗。
历史永远睁着一双清醒的眼睛,事无巨细过滤着善恶忠奸。种种“造假”,也即种种“小聪明”耳,世界没有无缝之天衣,谁也没有永远瞒天过海的法力。弃“小聪明”而近诚笃,呼唤诚实守信的回归。荀子曰:“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诚实守信,是古往今来文明之基石,不仅关乎个体的品质,更关系着民族和国家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