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勇的新家
第一次听说罗勇这个名字,我深刻记得是在今年7月3日。那是我被忠县扶贫集团派驻到金声乡广兴村驻村的第一天。在了解建档立卡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时,村主任特地提到了罗勇。
广兴村共有121户贫困户,目前未脱贫户仅2户,其中一户户主名叫罗勇,同户口下还有一弟弟。今年17岁的罗勇,其父亲于2014年因病去世,随后妈妈改嫁他人,兄弟两人长期寄宿在姑姑家。结合他在职业学校学习的技能之长,在忠县政协扶贫集团之前派出的第一书记帮助下,罗勇目前正在重庆打暑假工。
“他自己没房子?为何长期寄宿在姑姑家?”我心里充满了疑问。原来,家住广兴村九组的罗勇,自父亲去世后,家里房子长期无人居住,因年久失修,已基本垮塌,加之九组属于滑坡地质,村里人基本都已搬迁。
驻村第一夜,我想了很多。脱贫攻坚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特别是对罗勇这样的特殊家庭,今天帮助他解决了“两不愁三保障”问题,明天他很可能成为社会有用之人,感恩回报社会,帮助更多贫困家庭。
“住房安全是贫困户精准脱贫的基本要求和底线保障,必须要选择一个合适地点为他修建住房。”在村委与驻村工作队每周扶贫工作例会上,我提出先联系罗勇的母亲,征求其对罗勇修建房子的意见。
没过几天,村主任告诉我,已联系上了他母亲,她答应明天一早就到村委会议室。
第二天早上,罗勇母亲如期而至。“我是外省人,对本地情况不熟悉,找不到合适的建设用地。”没料到,他母亲要求把贫困户易地搬迁补助费用以现金方式交给他们,自己到城里买房子。
罗勇母亲的要求,显然不符政策规定。然而,不管我们怎么进行政策宣传,她仍坚持自己的想法:房子不会修,只要现金。
原本满满的信心,瞬间被击碎。“罗勇是户主,他的新家应该由他作主。何况他已17岁,有自己的想法。”我转换工作思路。
村主任立即电话联系上了罗勇。在作了政策宣传后,罗勇语气坚定地表示,要把房子修到姑姑家附近。
“那尽快到他姑姑家看看!”我心里盘算着。在向村主任打听后得知,罗勇姑姑、姑父对他们兄弟俩视如己出、疼爱有加,这让我心里又升腾起了希望。
第二天一早,我们驻村工作队和村支两委干部就来到罗勇姑姑家。刚到屋外的坝子,姑姑、姑父就迎了上来。我发现他姑姑家里家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坝子外面、二楼阳台上栽了许多花草,不知名的花开得正艳。
“这是一个充满温馨的家庭。”我打心里为罗勇高兴。
在了解我们的来意和政策后,罗勇的姑姑高兴地指着距离屋外坝子大约200米的一块土地说:“就修到那里吧!”
好事多磨。近半个月的奔波终于有了一个好的结果,我长长地松了一口气,心里想着:“罗勇实现脱贫有保障了。”
为罗勇高兴之余,我突然想到,这块土地在城镇规划上是否可作为农村建设用地呢?于是我赶紧电话联系了金声乡相关负责人,他们表示明天下午联系乡国土所进行实地勘测。
第二天下午,驻村工作队和乡国土所工作人员来到了指定的地块。国土所工作人员勘测后,肯定地说:“这块地可以修建。”
“所有建设手续保证在一个星期内完成。”乡政府工作人员现场表示。
我心里的石头终于落地了。站在这块还长满红苕叶的地里,我仿佛看到罗勇两兄弟正站在新建的房屋门口,朝着我们微笑。
有家就有梦想。我坚信罗勇两兄弟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在自身的努力下,不久的将来,一定会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