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激活“造血”功能
——重庆市烟草专卖局助力精准脱贫工作纪实
赤日炎炎,走进奉节县太和土家族乡太和社区,映入眼帘的是波光粼粼的鱼塘,是满坡满地随风摇曳的烟叶,是通村水泥公路两旁飘香的瓜果,是一栋栋漂亮的农家院舍……几年前,这里还是一幅贫穷落后的景象:道路坑洼不平,房屋低矮破旧,种植结构单一,生产条件差,致富门路窄。
从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到日渐脱贫致富的新农村,太和社区精彩嬗变的背后,是奉节县烟草专卖局对口帮扶的力量。
近年来,市烟草专卖局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和国家烟草专卖局关于精准脱贫的决策部署,积极履行市人大办公厅、市政协办公厅和市发改委扶贫集团成员单位职责,以全市12个烟叶种植区县为主要阵地,以发展现代烟草农业为主要抓手,充分发挥烟草产业优势,助力全市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
做精烟叶产业 推动百姓增收
脱贫攻坚,产业发展是关键。
在推动烤烟产业扶贫过程中,市烟草专卖局充分利用行业的优势资源和有利政策,聚焦脱贫攻坚、理清扶贫思路、全面统筹谋划、突出重点发力,通过做精烟叶产业,全力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切实加快同步小康进程。
近年来,市烟草专卖局积极争取国家烟草专卖局政策支持,着力稳定全市烟叶种植规模,并将有限的烟叶种植计划向秦巴山区和武陵山区的贫困区县、贫困乡镇、贫困农户倾斜集中,夯实产业扶贫基础。同时积极打造“渝金香”特色烟叶品牌,加快推动烟叶生产向质量效益型升级。
2015-2018年,受全国烟叶去产能、去库存的宏观政策影响,全市烟叶生产规模从120.5万担下降至96.6万担,降幅19.9%;但烟农户均收入从7.19万元增加至9.53万元,增幅32.5%,超出全国平均水平3万元以上。
做精烟叶产业,推动百姓增收,已成为我市烟草商业系统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
地处三峡库区腹心的奉节县,集大山区、大库区、大农村于一体,脱贫攻坚任务艰巨、责任重大。近年来,奉节县烟草专卖局坚持产业带动,千方百计稳定烟叶种植面积,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技术指导,统筹推进,切实发挥烟叶产业扶贫作用,带动烟区贫困户脱贫增收。
据了解,近年随着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全国烟叶种植计划收紧,奉节县烟叶种植计划逐年削减,面对严竣形势,奉节县烟草专卖局充分利用烟叶产业优势,对全县12个产烟乡镇的贫困村、贫困户进行全面梳理,锁定29个贫困种烟村的101户贫困烟农,坚持贫困村种植计划不减,贫困户计划不砍的原则,将贫困烟农种植面积稳定在3066亩。仅2018年该县101户烤烟贫困烟农增收1002万元,户均收入在9.5万元以上。
同时,积极发展白肋烟产业。2018年,奉节县烟草专卖局积极争取全市白肋烟种植计划,在该县4个乡镇,发展156户贫困烟农种植白肋烟915亩。积极协调县政府在年度产业投入中,增加该区域的晾房建设,建成简易晾棚271座,标准晾房223座。同时,进一步强化烟叶技术指导,选派烟叶技术骨干到白肋烟种植区域进行技术指导。
该局还强力落实“农技随访”,将“农技随访”纳入年度重点工作进行同安排、同部署,组建由技术骨干组成的专家团队,并选派烟技员承接该县39个行政村,纳入该县的“农技随访”工作体系。烟草技术人员通过手把手现场讲解、亲身示范指导、入户面授交流等形式,强化技术培训和指导,帮助农民提高生产水平。
据介绍,立足精准落实产业政策,精准促进烟农增收。今年以来,市烟草专卖局全力争取国家局追加我市烟叶生产收购计划,并优化市内烟叶计划资源配置,进一步引导烟叶种植向深度贫困烟区集中,确保贫困烟区种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比例达到90%以上。同时,进一步深化“渝金香”特色烟叶品牌打造,提高烟叶生产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增加烟农售烟收入。
做大辅助产业 拓宽增收渠道
2017年12月,市委、市政府正式启动农村“三变”改革试点。在此背景下,市烟草专卖局党组决定,遵照国家烟草专卖局关于推进综合服务型烟农专业合作社建设和发展的系列文件精神,创新工作思路,狠抓清理整顿,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助推烟农专业合作社发展上率先探索、率先发展、率先见效。
为助农增收,进一步拓宽多元产业发展和烟农增收渠道,市烟草专卖局积极引导各烟农合作社把握我市启动农村“三变改革试点”重要契机,大力推进股份制改革,运行机制从“烤烟专业合作”转变为“股份农业合作”,业务范围从“烟叶专业服务、设施多元经营”拓展到“大农业农工商、产供销一体化”,使我市烟草农业合作社平台化开始形成,发展新格局开始显现。
2018年以来,市烟草专卖局帮助和指导30家烟农专业合作社全面启动公司制改革,以规范的合作社为平台,带领广大烟农利用基本烟田和烟草行业补贴形成的农业设施资产,大力发展“烟-菜”套作、农家肥加工、菌类种植、大棚水果花卉等辅助产业,进一步拓宽贫困烟农增收渠道。
据统计,2015-2018年,市烟草专卖局辅助产业累计为全市烟农增收9095万元,户均增收4020元。今年以来,进一步发展壮大辅助产业,持续增加烟农综合收入,全力确保烟农户均收入稳定在9万元以上。
为拓宽烟农增收渠道,奉节县烟草专卖局积极引导金醇合作社创新经营模式,投资兴建产能5000吨的生物质燃料加工场,试点生产600吨,产值60万元,生物质燃料得到烟农普遍欢迎。
近年来,奉节县烟草专买局积极协调金醇合作社和村委会,组织贫困家庭劳动力参与合作社专业化服务和烟叶生产,带动烟区贫困户700余人就业,主要从事专业化分级、育苗、烘烤等烟叶生产用工,稳定烟区百姓年均增收在1400万元以上。
尤其在对口帮扶的太和社区,奉节县烟草专卖局积极探索开展烟农“合伙经营”种烟模式,按“烟农自愿、土地作股、生产共管、风险共担、效益共享”的方式组建新型种植主体,帮助太和社区成立了烟农专业合作社,并优先吸纳贫困户为合作社社员,服务烟农种烟、降低种烟成本,同时增加一部分用工收入,确保有限烟叶计划资源产生最大效益。
通过组织开展专业化分级、育苗和烘烤等服务,2018年该合作社专业化服务贫困户用工152人,创收95.58万元;2019年,合作社专业化服务贫困户用工预计180人,预计创收117万元。通过规模化种植和合作社专业化服务,不仅让烟农尝到了甜头,更让贫困群众看到脱贫致富的希望。
做强基础设施 做好对口帮扶
脱贫攻坚,改善基础设施须先行。
近年来,市烟草专卖局以改善贫困地区“饮水难”“出行难”为重点,大力推进贫困烟区农业基础设施综合配套,进一步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破解脱贫攻坚瓶颈制约。全市重点推进总投入12.47亿元的12个烟草援建水源工程项目建设,建成后将惠及9个区县、185个乡镇、712个贫困村和18万贫困群众。截至目前,丰都太平、彭水凤凰、彭水吴家湾3个项目已顺利完工。
同时,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做好对口帮扶。2015年以来,全市烟草商业系统落实专项资金,对口帮扶贫困地区和18个深度贫困乡镇的脱贫项目,组织36名党员干部担任贫困村驻村“第一书记”,1483名党员干部精准对接45个贫困村3678户贫困户,帮扶的贫困村已有5个整村脱贫、贫困户有2575户脱贫。
自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奉节县烟草专卖局认真贯彻帮扶工作要求,全面落实对口帮扶责任,驻村工作队按照“建八有、解八难”的脱贫标准,吃在村、住在村、干在村,着力解决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通过采取改善基础设施、实施产业帮扶、医疗教育帮扶等一列精准措施,促进太和社区百姓稳定增收取得明显成效。
该局入驻太和社区后,积极争取行业专项资金,全面改善太和社区办公条件,完善便民服务中心功能,启动村容村貌整治,阵地建设得到持续加强。通过加大对太和社区烟叶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新建烟路5.9公里,建设烤房30座。太和社区烟叶产业从2015年的560亩增至1260亩,烟叶产业创收稳定在400万元以上,烟农户均超过5万元。
与此同时,通过积极争取行业扶贫资金、组织社会救助和职工捐助等方式,对太和社区13名患重大疾病家庭实施“大病救助”,通过开展“金秋助学”“点亮微心愿”、倡导职工志愿对口帮扶贫困学生等形式,资助贫困学生21名,温暖贫困学子的上学路。
为增强造血功能,该局积极引导贫困户发展家庭养殖,连续3年为贫困户捐赠猪崽,帮助贫困户发展家庭养殖;积极对接用工企业,组织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稳定家庭收入;积极组织贫困户参加各类培训学习,提升专业技术,发展“乡村客栈”、生猪养殖、家蜂养殖和中药材种植等;积极倡导发展集体经济,通过争取县级有关部门和行业帮扶资金支持,累计投入200余万元发展冷水鱼项目。
都说“治病看疗效”,治“穷病”也不例外。对口帮扶工作成效到底如何,得由群众说了算,由贫困户说了算。
今年47岁的单身汉李昌和,曾是太和社区一名深度贫困户。以前,别人在田里忙活的时候,他却骑着自行车到街上转悠,家里的几间木板房也腐朽不堪。为此,奉节县烟草专卖局在政府补贴2.1万元的基础上又拿出2万元,为他建造了一栋小平房,厕所、厨房和烤火房一应俱全。驻村工作队还指导帮扶他种了3亩烤烟,让他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心。
同样,太和社区46岁的王志3年前因一场车祸卧病在床,需要妻子贴身照顾,两个小孩还在上学,一家人陷入困境。为缓解王志一家的生活困难,驻村工作队从2018年开始对其实施大病救助,每年捐助3000元用于他的康复治疗;对王志正在上高中的大女儿,每年捐助2000元;帮助王志在老宅建起年出栏肥猪400头的养殖基地。
“去年我卖了80头肥猪,今年预计能卖出100头,母猪规模能达到20头。如果没有县烟草专卖局的倾情帮扶,没有驻村工作队的倾力帮助,我家哪会有今天这般喜人光景啊!”王志发自内心的感激,无疑是对烟草人对口帮扶工作的最大肯定。 (欧阳修美 刘勇军/文 涂金周/图)
奉节县烟草专卖局扶贫工作队走访贫困户,帮助解决医保问题
奉节县烟草专卖局“农技随访”活动现场
在奉节县烟草专卖局帮扶下,太和社区村民王志2017年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