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林即故乡
8月29日,云阳县泥溪镇枞林村的“秋老虎”还没有消退,气温高达37度以上,热浪袭人。
上午10点过,枞林村4组方绍友等几位村民正在地里采摘辣椒,抬头看见驻村第一书记孔智慧头顶烈日朝他们走来,大家忙起身招呼:“孔书记,这么大的太阳你还下来走访,快点到树下歇歇凉。”
“明天公司要来村头统一收辣椒,我特地来看下大家采摘了多少。天气很热,大家也要注意避暑。”孔智慧的话,让村民们感动不已。在他们心里,这位来自市政协办公厅扶贫集团成员单位重庆市贸促会的驻村第一书记,不仅敬业,还总是那么有亲和力。
“小白”成内行
时间回到2017年9月6日。那天,孔智慧第一次踏上了枞林村的土地,开始了驻村第一书记进行时。
枞林村是泥溪镇最偏远、经济条件最差的村,全村10个组,幅员面积13平方公里,地处800米以上中高山的面积占了三分之一。土地贫瘠,山高林密,交通不便,百姓贫穷,是枞林村给孔智慧留下的第一印象。看着眼前的这一切,孔智慧感到肩上担子沉甸甸的。
常言说,万事开头难,这话用在刚驻村的孔智慧身上毫不为过。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再加上不熟悉当地方言、日常生活不习惯等,让他感到有些无所适从。但面对这些困难,孔智慧丝毫没有畏惧和打退堂鼓,而是迎着困难上。
为了尽快步入工作状态,他认真学习中央和市县扶贫文件,重要的抄录在笔记本上,还积极参加镇上举办的各种培训。马不停蹄地上门走访,半年多时间走访农户达700多次,仅用了二三个月时间就把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情况熟记于心。在当地村干部的记忆里,他很少呆在办公室,一有时间就走村窜户,了解农户情况。大家开玩笑说,孔书记有随身“三件宝”,一是草帽,二是挎包,三是拐杖(用来爬山和防蛇咬)。
凭着执着、认真的态度,孔智慧从一个扶贫工作的“小白”,很快变成了独挡一面的内行。今年上半年,市政协主席王炯到枞林村调研脱贫工作,听了孔智慧代表驻村工作队的发言后,当场给予高度评价,称赞他是扶贫工作的“专家”。
“造血”强肌体
如何增强贫困村民的“造血功能”,是孔智慧在扶贫工作中常思考的问题。针对枞林村产业发展滞后的现状,他积极向市贸促会寻求资金支持。从2017年起,市贸促会每年拿出10万元用于枞林村发展主导产业,还发动会员企业两年捐赠了40万元,用于修建枞林村柑橘园区公路,完善村便民中心功能设施。令人欣喜的是,去年该村已形成沃柑622亩、青杠黑木耳2.2万段、乌梅50亩的主导产业,今年又新发展2.4万段青杠木耳。为让农户在长期和短期的产业发展上都有持续的经济收入,孔智慧又积极与县内辣椒专业公司联系,使枞林村今年上半年发展了辣椒80亩。据初步预测,今年该村产业收入将达到12万元,村集体收入7万元左右。
言及孔智慧对扶贫产业的用心,枞林村支部书记李福菊感慨地说:“4月底是木耳灌菌种时间,小孔每天早上五六点钟就起床,开着自己的车子,挨家挨户把大家接到村头集中灌菌种的地方,完工后又把大家一一送回家。前几天,他看见农户在地头采摘辣椒后要挑到几里外的村委会院坝晾晒,立即开车去帮村民们运输辣椒。”
主导产业发展起来后,孔智慧和村支两委班长成员清醒认识到,要让种植的柑桔、木耳、辣椒等运出大山,使产品变为商品,必须大力改善基础设施。一年来,枞林村硬化公路1.74公里,建造村干道公路护墩306个。今年8月底,7组1.15公里的组级公路也已硬化完工,一个“村道+组级公路+人行便道/桥”的微型交通网络基本形成,村民生产、生活更有了保障。
转眼间,孔智慧驻村已有两年时间。他动情地说:“最难忘的是村民们那一张张纯朴、憨厚的笑脸,他们把我当成了亲人,我也把枞林村当成了人生的第二故乡,这里的一草一木让我魂牵梦绕,永远割舍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