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骥村的“三变”
刘骥村变了!
不光发展起了花椒、蛋鸡、水产、生猪等主导产业,村里贫困户逐渐“摘帽”;村庄还变漂亮了,人居环境显著改善,村容村貌干净整洁;基层组织得到加强,村民们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比以前更旺了……
这不仅让村外的人刮目相看,连本村的人都不敢相信。
为啥?还不是因为曾经的穷!
地处荣昌区西北部铜鼓镇的刘骥村,曾经是市级贫困村,距城区近40公里,与大足区、四川省安岳县交界,如“鸡鸣三县”之地。以前,村里要产业没产业,集体经济更是“一穷二白”,建卡贫困户就有136户、479人,是名副其实的穷山村。
刘骥村的可喜变化,得益于荣昌区政协的持续助推。
花椒变主产
“要想脱贫,想发展,必须要有自己的产业。”时间回到2017年1月的一天,荣昌区政协主席陈震一行来到刘骥村“把脉问诊”。
通过入户走访,陈震了解到,村里136户贫困户60%是年龄在50岁以上的老人,致贫原因主要是劳动力不足,生活勉强靠种地自给自足。
陈震当即开出“药方”,以市场为导向,发展花椒产业。
“药方”是开了,但要让花椒成为主产业并不容易。
“失败过很多次,在分析问题、总结经验教训后,我们寻到了一个合适的方法。”该区政协秘书长、帮扶干部张兵说,“引进业主,由业主承包土地,统一管理、统一种植。一方面花椒产业发展起来了,另一方面农民每年也有租地收入,还可以去花椒地打工增加收入。”
如今,村里已有近4000亩的种植规模,花椒成为了村里的支柱产业,并带动很多贫困户成功实现了脱贫。
今年6月25日,陈震率荣昌区交通局、农业农村委、水利局等部门,走进刘骥村开了一场别具匠心的“诸葛会”。这次会上,他开出的“药方”是扩大村集体花椒产业;将花椒产业基地的主干道歇邓路、殷魏路纳入年度建设计划。此次,他还带来了一个好消息,村级集体企业如因发展需要,将由三峡银行荣昌支行提供无息或低息贷款支持……
脱贫变主动
不等、不要、不靠,这句话在8社建卡贫困户邓太春的身上得到了深刻诠释,这也是刘骥村的第二个变化。
8月7日,陈震再次来到该村进行走访时,精神抖擞的邓太春老人热情地向他打招呼:“陈主席,我们又见面啰!”
邓太春全家共6口人,因其妻唐国英多病而致贫。2018年末,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他获得了5万元扶贫小额贷款,用于发展小龙虾养殖。
“老邓,我听驻村工作队的同志说,你要申请脱贫呀?”陈震笑盈盈地问道。
“就是!”邓太春一边把陈震带进家里,一边略显激动地说,“陈主席,你看这座房子就是国家补助了3.5万元修起来的,住起来安全、放心。前些天,我还捕了一些小龙虾去集市上卖,挣了600多块钱。儿子和媳妇在珠海打工,收入也稳定。现在啥都不愁了,是要准备申请脱贫哟!”
“你主动脱贫,怕不怕其他贫困户背后议论你?”陈震听后高兴地说。
“怕啥!”邓太春语气坚定地说,“我不仅要自己申请脱贫,还要去劝说那些已经脱贫的贫困户跟我一起申请脱贫。政府的扶持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改变了我们的想法。都说扶贫要扶志,我们必须要通过自己努力劳动,才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蓝图变现实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刘骥村的变化,离不开荣昌区政协扶贫干部们的用心。
“贫困户们热切想要摆脱贫困的心愿,成为了我们扶贫干部干事的动力。”该区政协办公室主任、扶贫干部代义岚说,“今年,我们计划低保兜底脱贫户5户、稳定退出5户。医疗救助5人、教育资助20人、培育创业示范户2户。再引进高淀粉红苕示范300亩,指导注册成立花椒销售专业合作社,并通过抓好铜鼓山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等,全方位有效推进各项脱贫攻坚工作,保证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代义岚的话,让人感到荣昌区政协为刘骥村描绘的蓝图正一步步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已经起步,依托本村花椒产业优势,流转土地种植九叶青花椒250亩,预计从2020年起开始盈利,每年为集体增加纯收益25万元以上;产业增收思路逐步形成,采取引进业主示范、群众共同参与的模式,全村花椒面积4000亩,年总产值超过1000万元;通过产品销售、务工收入等方式,每年可为本村村民多增加收入4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