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扶贫“操盘手”
8月初,一批贴上“彭水县高谷镇共和村消费扶贫项目”标签的苦荞、花生等土特产品,搭乘邮政快车,奔向目的地——重庆主城。
在共和村第一书记陈亚琴的记忆里,这是今年5月以来第11批土特产品“出山”。
而在当地村民们心里,对这位民建重庆市委会派来的第一书记打心底佩服。“别以为她是个女书记,看起来文文静静的,做起事来‘蛮拼’的”“有能力,才来村里两三个月,就把我们的土货变成了城里人的‘抢手货’”……说起“陈书记”的干劲, 村民们纷纷竖起大拇指点赞。
“踏上共和村的土地,我就是共和人。但我不是一个人这里在战斗,我的背后有民建重庆市委会和民建会员们的鼎力支持。”言及担任第一书记的体会,陈亚琴意味深长地说。
打通土货进城路
致富奔小康,一直是共和村民们的梦想。可山高、坡陡的村子,怎样圆梦?
答案,在民建重庆市委会的结对帮扶里。
今年4月,带着民建重庆市委会的重托,陈亚琴被派驻到共和村担任第一书记。看着村民们一双双渴盼致富的眼睛,她暗暗发誓,一定要带着村民们走出贫困,变不可能为可能。
怎样变,这是陈亚琴驻村后思考得最多的问题。通过深入走访调研,她发现,共和村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种植出的农产品质量好,但由于无销售渠道,无法变成村民们的财富。
“现在城里人越来越青睐农村的绿色产品,我于是将扶贫思路放到了消费扶贫上,希望村民们搭上电商‘快车’,走上致富路。”陈亚琴说。
然而,当陈亚琴把自己的想法告诉村干部们后,立即被泼来一桶冷水。“高谷镇收取快递每单都要另付费3元,卖几斤黄豆运费比卖价贵”“村主任的儿子以前就做过农产品电商,然而被物流生生卡断了‘脖子’”……说起物流运费,村干部们脸上满是无奈。
陈亚琴也知道,物流这道“中梗阻”不打通,消费扶贫将是望洋兴叹。为此,她带着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们到多家物流公司走访,寻求支持。功夫不负有心人,共和村最终与邮政签订了物流合作协议,使物流运输成本控制在了合理范围内。
严把品质信誉关
物流打通了,卖什么、怎样卖是陈亚琴紧接着思考的问题。
按照突出本地特色、引导产业发展原则,陈亚琴和驻村工作队、村干部们商议后,确定了手工苕粉、土蜂蜜、土鸡蛋等12个品种,并结合城市家庭人均消费用量和赠送亲友需求,确定了单品和组合包共16种规格。同时,大家将这些土特产品拍成图片,通过民建重庆市委会工作QQ群和微信群、驻村干部QQ群及“朋友圈”等广泛发布,大量 “圈粉”。
“消费扶贫是情感扶贫,体现的是扶贫情怀,必须把好质量关。”陈亚琴介绍,他们从农户家中收购黄豆、荞麦等农产品后,在包装前要进行再次筛选,尤其对包装要求严格的土蜂蜜和土鸡蛋,坚持上门验货,确保货真价实。
“农产品包装好后,我们又将‘彭水县高谷镇共和村消费扶贫项目’标签粘贴在外包装盒上,实行售后跟踪服务,以收集对产品质量、包装、运输以及工作等方面的意见建议,不断加以完善改进。”陈亚琴说。
很快,第一批重达600余斤价值近8000元的土特产品,顺利通过邮政快递运送出山,为共和村消费扶贫走稳了“第一步”,也让村民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建立扶贫利益链
“消费扶贫不是一时之需,务必从长计议。”陈亚琴将扶贫情况向民建重庆市委会主委沈金强汇报后,沈金强要求驻村工作队一点一点夯实扶贫基础,逐步做好消费扶贫的各项准备工作。
在民建重庆市委会的指导下,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经过民主协商,确立了由村集体成立的弓长农业公司负责管理,实行公司化运营的长效扶贫机制和工作思路。
大家一致决定,坚持每笔订单都进入公司账户,严格成本核算。建立贫困户农产品信息库,按照订单需求,优先收购贫困户的农产品,帮助贫困户实现增收。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共和村的消费扶贫‘朋友圈’越来越大。”陈亚琴欣喜地介绍,截至8月底,共和村已收到订单11个,出售手工苕粉、土蜂蜜、土鸡蛋、羊肚菌等农产品2000余斤,实现销售收入近4万元,涉及30余户贫困户,并打破了村集体收入零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