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往事琐忆
1983年7月,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作为“文革”后毕业的一名大学生,我走进了位于沧白路的重庆市政协。组织上根据我的专业,安排我到文史办公室,担任《重庆文史资料》编辑。
那时市政协恢复不久,机构小、编制少,只有二三十人,一所小院子,两三辆小车。三个委组办公室,承担着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推动委员和各界人士为实现“四个现代化”献计出力,以及重建各项规章制度的重任。开会时,主席、副主席和大家挤坐在窄小的会议室,没有鲜花,没有热毛巾,也不需要扩音机,开会就是开会,直奔务实主题。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外出调研或联系工作,自己去挤公交车。午餐费微薄,能吃饱就行了。
市政协的几位主席,不是老革命,就是民主党派的元老,和蔼可亲,乐观豁达。有一天早上公交车人满为患,拥挤不堪,我正在着急要迟到。突然有辆小车开到马路边,车上有人叫我:“小杨,快上车。”原来是宋元良副主席的座车经过,宋副主席叫我上车去。顿时,一股暖流温暖了我的心田。
机关老同志关心新同志,热情介绍情况,嘘寒问暖。告诉我伙食团几点开饭,在哪里打开水。把这些说完,还顺便告诉我,附近有哪几家小餐馆经济实惠,哪里有不打挤的菜市场,下班可以顺路买点菜。一位大姐还问我成家没有,若是没有,她愿意为我介绍女朋友。
在这样一个群体里,自然心情舒畅,愿意做事情。我真实地感到,天是那么晴朗,树叶是那么浓绿,眼前一切都是那么悦目。于是,我在一种平和的心境中,矫正自己看世界曾经有些挑剔的眼睛。
那是思想解放的年代,大干快上的年代,每个人都努力工作,弥补十年浩劫被耽误的时间。市政协领导坚决果断、雷厉风行、说到做到的作风,使机关各委组办公室充满朝气。召开全委会期间,全体总动员,大家配合默契,犹如电的正极和负极。我担任简报组工作,天天上夜班。
记得有次我与一位老主席闲聊,说是人少事多,有点恼火。他乐呵呵地说:“小杨啊,你看龙王庙里只塑一尊龙王爷。为什么?一条龙就够了么,龙多不能治水,反而有可能互相干扰。人手少,可以锻炼独立工作的能力呀。”一句玩笑话,却让人豁然开朗。
但是工作条件的确差,那时没有电脑,稿件都是手抄本,不少文史老人行文习惯使用繁体字,印刷厂工人不认识。为保证质量,文史资料编辑不仅要理顺文章,还要将所有繁体字改为简体字,然后付酬聘请缮写员,全文抄录一遍才发排付印。文史办常聘的缮写员,有李智方、柳荣和、孙骞,他们的蝇头小楷工工整整,很受印刷厂欢迎。那时是铅字排版,我们常去印刷厂坐守,大样出来现场校对,中午来不及回机关,就吃一个盒饭。三九寒冻,三夏酷暑,硬是钉在印刷厂,直到三校完毕。
思想解放的春风,拂去了长期积压在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心头的阴影,《重庆文史资料》的作者,早期以这类人居多。他们是旧社会的过来人,脑海里装满史料,只要拟定题目,他们就能写出来。文史办格外尊重他们,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他们排忧解难,赢得了他们的支持和信任,有空时都爱到文史办来坐坐、聊聊。我在组稿中与几位文史老人建立起公交私谊,了解到不少史料线索,受益匪浅。
重庆市政协党组一向讲政治,讲政策,对干部职工从严要求。我曾先后被派去社会主义学院、中共重庆市委党校,参加学习班培训。我从一个统战工作的门外汉,逐渐明白了人民政协的光荣传统、历史地位和使命、坚持民主团结、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皦皦之节,可使顽夫廉,拳拳之忠,可使薄夫敦。”在老领导、老同志的关心和影响下,我领悟了人生中一些极其重要的道理,知道要正道直行,尽责尽力。
文史资料征集和出版,虽不是政协的主要工作,却从属和服务于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统战大业。当我们看到自己亲手编辑的史料被读者誉为“乡土教材”,被学校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参考教材,被文艺工作者用于创作,被海外学者、华人争相邮购,我们深感宽慰,足以抵消所受的委屈。我们的生活,或许偏离了一些人审度的标杆,属于单调、清苦一类,然而却富有成就感。是啊,作为一名文史工作者,又怎能不为自己的职业感到自豪呢?编织近代史的经纬,倾听民主革命的风雷,目睹社会主义的前进,用年轻一代火热的心血,来衔接老一辈不朽的足迹。这样的事业,当然是值得热爱的事业。
我先后参与编辑文史资料34辑、文史专书数十种,处理文稿逾千万字,尽到自己的一份努力。1994年7月,我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95年11月,我被全国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评为优秀文史工作者。2008年1月,作为市管干部,我被遴选为政协重庆市委员会第三届委员,联系民族宗教界。当我作为政协委员,走进雄伟的重庆人民大礼堂,听到军乐队演奏国歌时,不仅有一种自豪感,更多感到的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和义务。
回想过去这些年,我随着人民政协的步伐前行,发现自己其实走在历史的轨迹上。围绕着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紧密联系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人民团体、各少数民族和各界代表人士,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为和平统一祖国,奋斗不止。在政协工作,就得吃一点苦,流一身汗;少说点空话、废话,多做点真事、实事。一份份提案,是一条条社情民意的传送带;一次次调研,是充实发言权的基础。从协助落实党的各项政策,调动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性,到追寻中国梦,每一个环节,都有人民政协的参与。置身于人民政协,我感到骄傲和自豪。
如今我虽然已经退休,在我的梦境里,有时还会出现在政协上班的情景,还会出现朝夕相见的同志们。在我的脑海里,会议室里的嘈杂、完成任务后的欢笑,就像长江、嘉陵江一样,永远喧腾和生动。岁月流逝,虽无当年的激情,但不失热情;虽无横溢的才华,逼人的锋芒,但不失爱国之心,振国之志;虽无斑斓色彩,鸟语花香,但不失忠诚,保持着应有的警醒。但凡全国政协、市政协全会期间,我总要坐在电视机前收看节目,了解新的课题。老干处有活动,我总要参加,为的是回机关看看。没办法,我有政协情结,我是政协人。
(作者系市政协民宗委原专职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