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护碧水清流
—— 重庆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纪实
今年8月8日上午,我市首场“河长面对面”活动在垫江县举行。来自梁平、长寿、垫江三个区县的7名民间河长与市、区(县)级行政河长首次面对面精彩对话,交流护河心得,共同分享河长制实施以来取得的成效,剖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困难,全面推动河长制工作走深走实。
自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以来,我市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所作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按照“一河一长、一河一策、一河一档”的总体部署和“聚焦‘水里’抓改革,近期治‘水脏’,聚焦‘山上’抓改革,远期治‘水浑’”的总体思路,切实强化“上游意识”,担起“上游责任”,全市河长制正从全面建立向全面见效转变。水利部部长鄂竟平来渝调研时指出“重庆市河长制工作走在全国前列”,今年5月我市在国家有关部委组织开展的河长制总结评估中得分位居全国前列。
精准实施“一河一策”
治水,从古至今都是一项重大的民生课题。
我市地处长江上游和三峡库区腹心地带,境内水系发达,共有河流5300余条,水库3049座。今天,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是我市加快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助力和资源。治水,对重庆来讲显得尤为重要。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河长制工作,把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营造良好政治生态重要指示要求的一项政治任务和具体举措,高规格建立河长制度体系,高质量推进河长履职,高标准落实市总河长令。
我市两次调整充实全市河长制组织体系,由市委书记陈敏尔、市长唐良智共同担任市总河长,全面建立市、区县、街镇三级“双总河长”架构和市、区县、街镇、村社四级河长体系,全市共设置河长17551名,实现了“一河一长”“一库一长”全覆盖。
同时,坚持把制度建设作为河长制工作的重要环节,并作用于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全过程。构建“1+8+3+2”河长制工作制度体系,将保护水资源、管控水岸线、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实现水安全六大任务细化分解为72项具体内容,落实具体措施、目标任务、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
今年3月,市委书记陈敏尔暗访随访垫江牡丹湖水库河长制落实情况,为全市各级河长履职尽责树立了标杆、作出了表率。市河长办以此为契机建立暗访随访、约谈考核、整改销号等机制,引导各级河长以明查暗访、随机抽查、现场督办等方式开展巡河,进一步压实河长责任、明确河长任务、提升巡河质量。今年1-7月,全市各级河长累计巡河40万人次,较去年同比增长近50%。
4月20日,市委书记陈敏尔与市长唐良智共同签发第1号总河长令,决定在全市开展污水偷排、直排、乱排专项整治行动。
在总河长令发布后,市级河长带头先行、以上率下,对专项整治工作提出要求、作出部署。各市级部门态度坚决、行动迅速,围绕职能职责,立足行业抓整治、立足流域抓统筹,指导、督促区县全面排查整治污水“三排”问题。各区县对标对表,以区县总河长名义签署总河长令安排部署专项整治行动,并迅速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截至今年7月,全市各级各部门共检查点位38587个,发现问题2642个,涉嫌环境违法行为232件,行政拘留案件8件,涉嫌环境犯罪案件(线索)10件,依法关停存在污水偷排偷放问题经营者16家。
与此同时,我市不断完善“一河一策”,精准组织实施。市级河流牵头部门和各区县严格按照水利部《“一河(湖)一策”方案编制指南》要求,全面完成5300余条河流“一河一策”方案编制工作。永川区编制的临江河“一河一策”得到水利部、长江委的高度肯定,以“治理一条河,提升一座城”推动临江河“一河一策”目标任务落实,被央视《焦点访谈》宣传报道。龙溪河流域水环境治理经验作为国务院第五次大督查典型受到通报表扬;璧山区以河长制促进河长治,璧南河由“臭水沟”变身风景区,璧山区成功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
跨界合作共督共管
郁江是长江支流乌江右岸最大的一级支流,河长约170千米,在我市黔江区与湖北利川市边界处穿插交织,其中黔江区管辖的6.8千米河段被分割成不连续的四段,且均为左岸,河段责权难以界定,河流管理难度大。
虽然郁江在黔江境内长度短,但处于郁江中游的黔江区两次主动赴利川市协商郁江联合管理事项,将郁江的管理思路确定为“两岸共治”。去年9月,双方正式签订《跨界河流联防联控协议》,建立信息共享、协同管理、联合巡查、联席会议、污染联防联控、事故协商处置六项制度,共同加强郁江流域治理。
自郁江实行联合管理后,黔江区和利川市共享互通,实现跨界合作,郁江水环境质量得到大幅提升,为沿线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目前,针对面源污染、环境整治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难题,两地在已建立的良好基础上,正进一步创新方法举措、加强联防联治,共同担负起郁江管理保护的“上游责任”,打造美丽郁江。
打破边界藩篱跨界合作,落细落实联防联控,在重庆已成治水常态。
我市先后与贵州省、四川省签订省级河长制合作框架协议,在此框架协议下,全市共有10个区县与市外区县就24条(段)河流签订了18个合作协议,分级建立了定期联席会商等9项联合机制,搭建了“信息互通、联合监测、数据共享、联防联治”工作平台。
今年6月,川渝两省市河长办联合巡查了琼江,并在四川省资阳市召开了联席会议,进一步建立上下游、左右岸协同机制,推动了川渝两地跨界河流联防联控落地落实。相关区县也与邻省区县深化了联动机制,綦江区与遵义市习水县,合川区、梁平区、潼南区与四川武胜县、内江市,黔江区与湖北利川市联合巡河并召开河长制联席会议。
“除跨界合作治水,我市还突出抓好市区共治,积极整合检察、公安、审计力量,强化河长制共督共管体系。”河长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探索建立三级河库警长督“违法行为”,设立河库警长1000余名,重拳打击水域乱采、乱捕、乱排、乱倒等破坏河流生态环境违法行为;设立长江生态检察官督“诉讼案件”,与市检察院签订《加强协作配合共同维护水生态安全合作协议》,明确工作联络、联合行动等机制,探索建立“专业化法律监督+恢复性司法实践+社会化综合治理”生态检察模式,开展“保护长江母亲河”公益诉讼专项行动,震慑各类涉水犯罪行为;确立专责审计官督“工作落实”,在全国率先开展河长制执行情况审计。
通过开展河道“清四乱”、不达标河流整治、黑臭水体整治、餐饮船舶整治、非法采砂等专项行动,河库乱象进一步得到遏制,河库水质进一步改善,河库管理保护机制不断健全。今年1-7月,全市地表水总体水质良好,纳入国家考核的42个考核断面中Ⅰ-Ⅲ类水质占85.7%,长江干流总体水质为优。城市建成区48段黑臭水体消除黑臭比例达到100%,成功入选全国首批20个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之一。
加快建设“智慧河长”
金秋时节,阳光和煦,微风轻拂。河水缓缓流淌,清澈的水面上,一群白鹭呼啦啦飞起,河面顿时泛起片片涟漪,构成了一幅唯美的生态画卷。在今天的巴山渝水,处处都能看到这样的景象。
全市水质的提升,与工作管理智慧化密不可分。
我市在河长制信息化建设方面起步较早。为推动河长制信息化建设,我市按照近期建设重庆市河长制管理信息系统,远期建设重庆市智慧河长系统的思路积极开展河长制信息化建设。
2017年6月,我市依托重庆防汛管理信息化建设项目,启动了河长制信息系统建设工作。河长制管理信息系统集PC端、移动APP端、微信公众号三位一体,覆盖市、区县、乡镇、村社“四级”河长体系,包含任务分派与处置、巡河管理、“一张图”、公众信息发布、考核管理五个基础功能模块,为各级河长开展河库管理保护提供技术支撑。2018年1月正式启动系统运行,一年用户数量达2.5万人,日活跃用户3000人,最大单日用户量达8000人,记录有效巡河45.7万余次,上报事件超过10万条,与国家系统实现无缝对接,在2018年度中国国际智博会上作为重庆市水利信息化的典型智慧水利创新方案及成果展示推广。
目前,我市正以“一朵河长云、一张政务网、一套监控体系、一个大数据中心、一个可扩展平台、N个应用系统、多个使用终端”为主要建设内容,分三期建设重庆市智慧河长系统,一期建设“智慧河长”系统平台,并选取2条市级河流进行试点,建设前端监测站;二期建设23条市级河流前端监测站;三期建设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前端监测站。
为了让爱河护河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我市着力强化宣传引导,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加大信息上报力度,提高公众参与度。
我市与新华网、人民日报社等中央媒体通力合作,围绕市总河长令等重点亮点工作开展系列跟踪报道;加大重庆市河长制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运维,及时发布市级河长巡河动态、区县先进做法、治河护河知识。《重庆市建立暗访随访等制度推动河长制落地见效》《重庆丰都综合施策推动河长制向“有实”转变》《重庆梁平对龙溪河涉水违法行为“零容忍”》等信息被国家部委采用,采用量居全国前列。
积极开展“河小青青年志愿护河”活动,招募上万名青年志愿者参与河库管护;组织开展“巾帼护河·共建生态家园”系列主题活动;举办“发现重庆之美——百万网民点赞重庆最美河流”大型主题宣传活动;网络征集并确定“重庆河长制”及“重庆河长”图文标识,并制作河长包、河长标志、河长帽、河长工作手册等衍生文化产品;开展“全面推行河长制先进单位”“最美护河员”评选,激励各级单位挖掘护河先进典型;全市首位“民间河长”何波获评“2018年感动重庆十大人物”,成为团中央巡回报告团成员。
与此同时,开设微信公众账号、公众投诉举报电话等多种方式,建立完善群众举报制度,畅通举报渠道,发动广大群众共同参与、共同监督,让更多群众参与到河长制工作中来。
源清流洁,本盛木荣。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是3000万重庆人民的共同期望。今天,随着河长制工作全面深入推进,一幅人水相依的美丽画卷正在巴渝大地徐徐展开。 (周振/文 重庆市水利局/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