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冶赛迪:走高质量之路 与中国梦同行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中冶赛迪集团迁院61周年。六十余年来,中冶赛迪始终以钢铁强国、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为己任,始终将企业发展融入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时代大潮。扎根重庆六十余载,历经岁月洗礼,中冶赛迪从800余人的单一设计院成长为4000余人的国际化工程技术企业集团,成为不断壮大国家实力的重要力量。
扎根重庆 书写中国冶金建设辉煌成就
中冶赛迪因钢铁而生。1958年,为响应党中央建设大西南的号召,原冶金工业部鞍山黑色冶金设计院800余名设计将士从钢都鞍山迁徙而来,扎根西南重镇重庆。自此,中冶赛迪始终秉持艰苦奋斗、自主创新的奋斗精神,代表国家作设计,书写了中国冶金建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中国走向世界的辉煌成就。
在艰难曲折的岁月里,中冶赛迪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建造了我国第一个自己设计、自己施工、自己制造设备建设的大型钢铁基地、在国际钢铁界素有“象牙微雕钢城”美誉的攀钢,成为国内第一家能够独立承担大型钢铁联合企业设计的设计院;参与武钢一米七热轧带钢厂的配套设计和国外设计管理工作,建设我国引进的第一个具有70年代国际技术水平的热轧带钢厂,改变了中国硅钢相关战略行业长期受国外垄断企业“卡脖子”的局面;总包设计中国最现代化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宝山钢铁总厂,从宝钢一期几乎全套引进,到二期三号高炉设备和工艺结构95%国内制造,到三期完全自主设计和自主集成,使中国拥有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钢铁厂,具备了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的规划和自主集成能力……中冶赛迪为新中国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形成合理的钢铁布局、推动钢铁工业现代化,做出了重要历史贡献。伴随中国钢铁工业高速发展,中冶赛迪承担了大量具有开创意义的项目,通过技术创新逐步保障我国钢铁工业不受制于人,推动了制造业的大发展,参与宝钢、武钢、鞍钢等热、冷轧体系的建设,实现了汽车板、高档家电板、管线钢的国产化,推动了我国汽车、家电、石油等行业的大发展。
转型升级 提升中国钢铁工业国际品牌影响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国有企业改革座谈会上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国有企业是壮大国家综合实力、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必须理直气壮做强做优做大,不断增强活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步入新时代,面对国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一带一路”建设为钢铁行业发展带来的重要调整期、窗口期和机遇期,中冶赛迪责无旁贷肩负起推动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将中国冶金推向更高水平的国家责任,聚焦“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新工艺、新流程、新材料、新制造方法”,引领钢铁行业转型升级。
秉承绿色、循环、可持续理念,中冶赛迪总体设计和建设了中国钢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典范工程、代表当今世界最先进钢铁技术水平的宝钢湛江钢铁基地,运用了一大批代表行业先进水平的核心技术。湛江钢铁建成以来,创造了国内大型钢厂从投产到“四达”的最快纪录,迅速进入智能化水平领先、环保水平领先、产品品质过硬的全球最具竞争力绿色钢厂行列,为推动我国钢铁工业布局结构、产品结构、流程结构、能源结构调整作出突出贡献。
在以全流程主要单元的核心技术突破引领中国钢铁工业整体技术水平迈入世界先进行列之时,中冶赛迪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服务国际产能合作,服务沿线发展中国家新建产能和发达国家钢铁技术升级换代需求,全球影响力不断攀升。近年来,中冶赛迪先后在巴西、美国、印度、英国、越南、马来西亚等国设立了子公司,在玻利维亚设立了分公司,实现了以有限的海外布点对全球主要热点区域市场全面覆盖的海外布局,并引进了一批国际高端人才,“到世界市场的汪洋大海中去游泳”的能力不断提升。公司总体设计、总包建设海外近20年唯一绿地新建千万吨级钢铁基地、“一带一路”最具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千万吨级钢铁基地——台塑越南河静钢铁基地,大量采用中冶赛迪自主研发或首创的高炉核心技术和装备,中国首次实现千万吨级绿地钢铁系统设计和全产业链输出;快速建成中马合作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产能合作创新典范——马来西亚关丹产业园联合钢铁基地,打造东南亚最具竞争力的建筑用材企业;签订澳大利亚LPS钢厂新建1000万吨钢厂可研和改造升级项目合同,实现首次向发达国家输出全流程钢铁工程技术;全数字化设计全球在建的最大新建高炉——印度塔塔KPO钢厂 5870立方米高炉。中冶赛迪在“一带一路”和环太平洋地区新建绿地项目中牢牢把握主导权,真正扛起了“国家队”领跑者的责任。
创新引领 大数据智能化为产业发展赋予新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继续做好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近年来,中冶赛迪以创新驱动为抓手,把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与大数据、智能化、工业互联网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抢先布局,构建起涵盖信息化平台、智能方法和产品、大数据和云计算、自动化、数字化设计的五位一体大数据智能化能力体系,为产业升级提供全新的产品、服务和系统解决方案,赋能钢铁工程、城市建设和乡村振兴,改变了传统的工程技术服务模式和业态,实现了发展新旧动能的有效转换。
率先在钢铁制造等流程制造业开展智能化大数据研究应用,发布中冶赛迪工业互联网平台CISDigitalTM,打造智能工厂整体解决方案和智能制造产品相结合的优势,建设智能化网络化未来工厂;携手宝武建设全球钢铁行业首个铁区集控中心项目,为钢铁装上“智慧大脑”,实现5公里以上跨工序、跨区域、远距离、大规模集控、无边界协同和大数据决策,打造钢铁智能制造里程碑式的标杆;自主开发智慧铁水运输系统,引领钢铁行业铁水运输步入全流程智能化、无人化时代;在钢铁行业率先开展智慧原料场技术研究,设计建成第一家无人化、数字化智能原料场;自主研发工业大数据平台化产品西格马,在钢铁全流程展开应用,并在医疗、农业等领域展开应用。
不断推出智能化大数据平台产品,提供城市级智慧化解决方案,打造引领未来的智慧城市。开发了全国首个基于华为ARM架构芯片的产业生态云——赛迪云;打造Q-TOUCH智慧城市管理云,完成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贵州)智慧城市等标杆示范工程, 在中国首届智博会上打造3万平米智慧小镇的云端“城市大脑”;打造智慧工地云“轻筑”,广泛应用于江北嘴金融城4号工程、国家雪车雪橇中心智慧工地等1100多个项目;与创新工厂旗下子公司创新奇智合资在重庆市高新区设立赛迪奇智人工智能公司,共同推动人工智能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并积极推进将相关的解决方案和技术产品应用到重庆的制造业转型升级中。
积极践行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信息化、现代金融与农业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推动农业农村转型升级。自主研发全国初级农产品产销对接公益服务平台,并落户重庆仙桃数据谷,专门成立了服务平台建设的益农公司,服务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
服务发展 助力重庆打造内陆开放高地
中冶赛迪深耕重庆60余载,参与了重庆市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等多个项目,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中冶赛迪致力于将60年积淀的先进技术和创新理念服务于重庆市城市建设、智能化大数据和乡村振兴等产业领域,助力重庆打造内陆开放高地。
智能化信息化方面,中冶赛迪正加大重庆投资布局,联合两江新区、华为、紫光集团合作建设产业云,建设符合国家战略安全要求的数字基础设施,为国家农业、工业、城市数据提供战略安全保障,打造西部地区数据高地;稳步推进重庆市住建委城乡智慧建设工程、重庆市消防应急救援智能管控指挥系统等项目。
城市建设方面,中冶赛迪承担了重庆来福士广场、重庆西站交通枢纽等重要地标性工程的监理工作;发挥高端咨询、设计规划综合优势,承担了重庆市十八梯片区道路等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工程总包项目、重庆市九龙坡区人和场工程总承包项目及重庆市轨道交通环线涂山车辆段等城市基础设施咨询、规划、设计、建设项目。
乡村振兴方面,作为中国中冶美丽乡村技术研究院依托单位,中冶赛迪在重庆市制定了一环三带项目布局,构建重庆主城农旅融合发展环、渝东北——农业小镇发展带、渝东南——生态旅游体验带,开展了重庆酉阳县“龙麻泔车”、重庆长寿区秀才湾、重庆江津区白沙镇恒和村、重庆武隆区后坪乡天池苗王寨等50余项乡村振兴策划、规划、设计。
砥砺奋进六十余载,中冶赛迪凝心聚力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书写了壮阔诗篇。面向未来,中冶赛迪将在新时代的号角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朝着国际一流工程技术集团加速迈进,引领中国冶金迈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贡献。 (余敏 陶海银/文 林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