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今追昔 老话新意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人民政协成立70周年,这70年是砥砺奋进的70年,是我们祖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70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全面改革开放建设成就辉煌,令全国人民欢欣鼓舞,令世界瞩目。与此同时,今年是《重庆政协报》创刊35周年,报纸不断创新进取,办出了新面貌,可喜可贺。
70年来,人民政协虽然经历了“十年动乱”的曲折过程,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迎来了伟大的历史转折,爱国统一战线进入了黄金时代。邓小平同志亲自领导和主持制定了我国第三部《政协章程》,给政协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当时的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同志曾多次要求加强人民政协的自我宣传,她指出:“当前,党内、党外还有不少人对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缺乏应有的了解,甚至还存在错误的认识。”“为了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做好人民政协工作,在今后一段长时期内,我们必须在党内外普遍深入地进行统一战线的宣传教育。”
形势的要求,全国政协主办的《人民政协报》于1983年4月6日应运而生,《人民政协报》的创办,为全国政协系统的自我宣传工作做出了很好的示范。
面对新形势,重庆市第八届政协副主席孟广涵提出了办一张政协报的设想,得到其他领导人的赞同。经过一番筹备,《重庆政协报》于1984年4月5日创刊了。比全国的《人民政协报》晚一年,但这却是全国政协系统开先河的第一家地方政协报。我有幸参与了《重庆政协报》的创办工作,见证了它的发展过程。
在我从事报纸编务工作的实践中,既经历了初创时期条件艰难的苦熬,也体味了报纸发挥出应有作用时的喜悦。如何办出政协报的特色,这是众所关心的一个老话题。
《重庆政协报》办了35年,已经办出了自己的特色,积累了一些带基本性质的经验。有几条经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一条是把握住“立足统战,面向社会”的办报宗旨,这是由政协报的特性决定的。我认为,政协报作为政协的宣传工具,它具有两个明显的属性:一个是新闻媒介属性,具有一般媒体进行新闻报导的共性;另一个是具有统战特征的个性。政协报要办出特色,必须把握好共性与个性的结合,才能突显出政协报的特色,才能受到读者的欢迎。
第二条是对“立足统战,面向社会”宗旨的内涵有了较为深切的理解。我们常把政协报比作政协工作的“窗口”:一则,政协委员透过这个“窗口”多角度地了解各界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呼声,汲取群众智慧;再则,也能让各界人民群众透过“窗口”清楚地看到人民政协在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上是大有作为的,从而扩大人民政协的社会影响。我认为,我们的报纸35年来,这个“窗口”意识已在报社同仁思想中扎下了根。
第三条是政协报是政协工作整体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政协报必须服从于和服务于政协工作的需要。回溯1986年春,全国政协召开了一次地方政协工作座谈会,就政协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人民政协专门委员会《组织通则》,明确“专门委员会在政协常委会和主席会议领导下,是组织委员进行经常性活动的工作机构。”从此,我市政协各专委会工作空前活跃,政协领导把专委会称为政协工作的“前沿阵地”。政协工作的经常化,也给政协报源源不断提供丰富的报道题材。由此,报社记者经常到各专委会“串门”,专委会的同志也成了报社的常客,大家经常在一起研究深入报道的新点子和新形式。一个是“前沿阵地”,一个是“窗口”,彼此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形成了推动政协工作前进的“两个轮子”。从此,“两个轮子一齐转”的呼声盛传一时,流传下来。面对当时情景,我作为报纸的记者、编者,真有一种“海阔从鱼跃,天空任鸟飞”的感觉。
还有第四条、第五条……篇幅有限,就说这些最基本的体会吧。
我在报社工作连头带尾将近8年,1989年正式退休继续留任两年。离开岗位后,这些年来,我们的报纸在市政协党组和主席会议的领导下,在数任总编和同仁们的共同努力下,坚守“立足统战,面向社会”的宗旨,把报纸办得有声有色。值此国庆70周年之际,祝愿我们的报纸紧跟祖国高歌猛进的步伐,办得更加精彩,更加可读、可歌、可信,人见人爱。 (作者系《重庆政协报》首任专职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