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手老杨家
金佛山下秋色暖。
“妈,王书记又来啦……”星期天,我和往常一样,踩着乡间小道,一早就来到半溪河村白露4社结对帮扶的深度贫困户杨文华家,看看有什么可帮忙的。杨文华看见是我,用他那含混不清的声音高兴地向母亲喊着。
2015年7月,在南川区政协的安排下,我被派驻到半溪河村担任第一书记。通过结对帮扶,我与杨文华一家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并品尝着他们的酸辣苦甜。
难掩心酸
2015年11月,我第一次来到杨文华家。走进院坝,一栋破烂不堪的木房子映入眼帘,黑黢黢的破木门旁坐着两位身子佝偻、满脸皱纹的老人,一个衣衫褴褛、目光呆滞的中年男子盘坐地上,嘴里不时呐呐自语。
眼前的场景,让我一阵心酸。
“这是村里最穷的一户人家。盘坐在地上的就是杨文华,今年50岁,下身瘫痪,为二级残疾。”一同前往的村主任刘高友向我说。
“一贫如洗加上老弱病残的家,怎么扶?”我的心情不自禁凝重起来。“再难啃的硬骨头也要啃,绝不打退堂鼓!”我定了定神,随即心里开始盘算着,如何带领他们走上精准脱贫路。
从那以后,我坚持每周到杨文华家走访1次,每次去都帮他们打扫院子、收拾杂物,自掏腰包买去牛奶、洗衣粉、洗头液等生活用品,和他们一起拉家常,鼓励他们树起脱贫致富的信心……
帮助建房
杨文华家的木房,修建于上世纪60年代,墙壁漏风,屋顶漏雨,几根顶梁柱已被虫噬,随时都有垮塌的可能。为其改建房屋,迫在眉睫。
“都这么大岁数了,还修什么房子哟,将就住算了。”杨文华的父母总是说。“补助3.5万元,建房显然不够,自己还要出钱,并且不好找人手帮忙。”杨文华的兄弟也直摇头。
虽然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政策宣讲,但根本激不起他们建房的积极性,这让我心急如焚。
“钱不够,我借给你们,慢慢还。”我看出了他们的心思,打消了他们差钱的顾虑。
紧接着,我和村干部帮其向街道主管部门递交了改建房屋申请,并积极发动周边村民投工投劳,很快盖起了一座三间砖混结构的房子。
住进了新房,杨文华一家人激动地直对我表示感谢,我也为他们一家人终于不再被风吹雨淋而由衷高兴。
再陷困境
天有不测风云,不幸再次降临这个困难的家庭。2016年底,杨文华的父亲因病医治无效去世。2017年8月,杨文华的兄弟到贵州务工,在工地上一不留神触到高压线,也不幸去世了。
原有的四口之家,一下子失去两个劳动力,留下重度残疾的杨文华和他患慢性病长期服药的母亲,生活陷入了新的困境。
“没有了直接的经济来源,两个病体之躯,如何撑起这个家?”我陷入了沉思。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经常到杨文华家嘘寒问暖,陪他们聊天,让他们慢慢走出失去亲人的伤痛。同时,为了解决其生活来源,我和村干部一起积极为其落实全家低保,并为其母亲申请慢性病救助。
在政策兜底保障下,杨文华母子顺利度过了难关。现在,他们每月有800多元低保金,还享受村里的定期分红,农村合作医疗、大病救助、精准脱贫保险和农村养老保险等都由政府买单。
越来越好
2018年夏天,连月高温,杨文华家挖的水井突然干涸。“天气这么热,没有水喝,这可要命,一刻都等不得。”我得知此事后,非常着急,下班后顾不上吃饭,就拉着村干部直奔杨文华家商量解决办法。
当地一位村民告诉我们,离杨文华家不远处有个“小泉眼”,但不知道具体位置。循着村民所说的大概方位,我不顾荆棘勾破衣衫、刺伤身体,在树丛中来回几番折腾,终于寻觅到水源点。
“需要多少砖块?多少水泥?多少水管?多少人工?”我和村干部现场算好每一笔账,决定为他家规划修建蓄水池、铺设供水管网。没过几天,哗啦啦的自来水就流进了杨文华的家里。
“这水又甜又凉快!”拧开水龙头,杨文华的母亲笑了。
如今,杨文华的母亲逢人便说“党的政策好,我们的日子也会越过越好”,让我感慨不已。
回想三年多来的扶贫路,一路艰辛,一路收获。我积极协调争取资金3000余万元,为半溪河村新修了52公里道路、21口人饮水池,改造了39栋危房,全身心帮助困难群众解决生产生活困难;新建了1000平方米物流仓库,发展了3000亩茶叶、500亩优质稻、300亩猕猴桃产业,实现半溪河村集体每年增收13.7万元,全村贫困发生率从7.6%降至0.69%。同时,自己也先后被推荐为重庆市南川区第十四次党代会代表、重庆市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走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带领半溪河村老百姓致富奔小康,将是我一生引以为豪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