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烈火中永生 在传承中不朽
——写给“最美奋斗者”邱少云
“最美奋斗者”奖杯
“最美奋斗者”荣誉证书
邱光忠 供图
邱少云赴朝前写的唯一一封家书
邱少云的钢枪和棉衣碎片
邱少云烈士纪念馆 供图
邱少云烈士纪念碑 郭洪 供图
适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为学习英雄事迹、弘扬奋斗精神、培育时代新人,根据中央统一部署,中宣部、中组部等9家单位授予了全国278名个人、22个集体“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
9月25日,当邱少云烈士获得“最美奋斗者”表彰的消息从北京人民大会堂传回家乡,邱少云侄子、铜梁区政协委员——邱光兵,这个半生戎装、铁骨铮铮的男儿眼中依旧流下了动情的泪水。
“邱少云是重庆入选的9人之一,这是重庆的骄傲,也是铜梁的骄傲!”荣誉加身,责任尤甚。如何以“最美奋斗者”为榜样,立足自身岗位,传承少云精神,为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心聚力?谈及邱少云烈士的英雄事迹和传承故事,邱光兵道出了课本上不曾有过的故事。
一个不能兑现的承诺
山清水秀、民风淳朴的邱家沟地处铜梁区少云镇玉屏村(原铜梁县关溅乡玉屏村),1926年12月22日,邱少云出生在这里的一户贫苦农家。
少云家中兄弟四人,他排行老二。其父母忠厚善良、持家勤勉,父亲邱炳荣既要耕种祖上留下的0.4亩薄田,还常常编制篾条制品补贴家用,据说他编的竹篮还能用来提水哩!但受水旱灾害的影响,勤劳的邱家人仍经常断粮,有时甚至要吃观音土填饱肚子。
为生活所迫的邱父去码头拉纤,却在1935年入冬时分遭遇不测撒手人寰,两年后,邱母也在贫病交加中离世。而此时,本该扛起家庭重担的哥哥却被抓壮丁离乡,十来岁的邱少云不得不独自承担起抚养两个弟弟的责任,坚强果敢的性格也由此慢慢磨砺而出。
为了挣钱买米,邱少云把两个弟弟寄养在幺叔家,开始了给地主割草、放牛,给木匠、瓦匠当小工,给商人挑盐巴,在公路上砸石子儿的打工生涯。他还在安居樊家面馆当过跑堂倌,每天迎来送往、跑腿打杂。此外,邱少云还置备了简单行头,利用空闲时间去码头拉纤,当“跑滩匠”。那时流经安居的涪江滩多水浅,一艘大船经过往往需要上百人拉,因此前来充当临时纤夫的人也不少,极具吃苦耐劳精神的邱少云也以此为兼职营生,挣钱养家。
帮工生涯辛苦难捱,但客人们谈天说地却也有助于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彼时临近解放战争胜利前夕,军人们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动人故事和铜梁人民火热的抗战场景,更是在血气方刚的少年邱少云心中播下一颗保家卫国的种子。
可这颗种子却在1948年夏天差点遭到扼杀。彼时,邱少云被国民党抓了壮丁,他被送到陕西,补充到国民党军第18兵团第60军53师。在等级森严的旧军队中,邱少云由于性格倔强,曾遭到三次禁闭、四次鞭打。
而远在千里之外的铜梁老家,两个弟弟却还惦记着当初邱少云把他们寄养后做出的承诺:“先跟幺叔过日子,等二哥赚到米了,就回来接你们。”谁料想,这个承诺却永远无法兑现。
一封赴朝前的家书
1949年12月27日,成都解放。重获自由的邱少云志愿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编入第10军29师87团3营9连1排3班。
9连是一个英雄连队,曾获得“攻坚模范连”“渡江队第一连”“挺进西南行军第一连”等十一面锦旗,还涌现出多名获得过“铁头连长”“孤胆英雄”“爆破大王”等称号的英雄。在这里,邱少云心中的那颗种子开始萌芽、生长,为人民求解放、誓死保卫人民胜利果实的初心信念亦愈发坚定。
1950年9月,在一次剿匪战斗中,邱少云机智地活捉了国民党内江地区土匪司令刘荣熙,胜利完成剿匪任务。师部因此授予9连“剿匪先锋连”称号,邱少云也受到嘉奖,并光荣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军侵入台湾海峡,并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
1950年12月,邱少云所在的29师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5军序列,开赴河北内丘地区集训,准备入朝参战。出发前,邱少云给家里寄去一封家书。
全文如下:
亲爱的哥哥和弟弟们,你们近来好吗?我从老家到河北来,已有两个多月了,很想念乡亲们,请你们代我向乡亲们问个好!下面告诉你们一个事:前些日子我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明天就要到朝鲜去打美国佬了。听我们指导员说美国佬在朝鲜杀人放火,干尽了坏事,他们占领了我国台湾省,还想占领全中国。美国要是占领了我们国家,我们就回到旧社会去,分的房子和土地又要被狗地主李炳云夺去。我恨死了美国佬。到朝鲜后,一定要拼命打仗,不怕死。为了所有的受苦人都像我们家一样过上好日子,我死了又算个啥子么。我在朝鲜要多打美国佬,你们在家里要把分的地种好,多打些粮食,多交些公粮,支援抗美援朝战争,这样才对得起共产党,对得起毛主席。我决心杀敌立功,带着光荣花回来看你们!支援朝鲜,保家卫国!
邱少云
1951年3月15日
邱少云在加入人民军队前是不识字的,但他硬是挤出时间,在连里的文化教员郭安明指导下,每天坚持练习30个字,一个月时间,便能够写简单的书信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封信也是邱少云寄给家里的唯一一封家书,被邱家人视若珍宝,目前收藏在铜梁区邱少云烈士纪念馆中。
一场锻造铁血英雄的烈火
雄赳赳,
气昂昂,
跨过鸭绿江。
保和平,
卫祖国,
就是保家乡。
……
唱着雄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1951年3月,邱少云跟随改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原所在部队,渡过鸭绿江,入朝参战。
1952年9月,为配合38军作战,志愿军司令部决定由邱少云所在的15军拿下391高地,改善我军防御态势,从而把战线向南推进。由于志愿军阵地到391高地之间有3000米的开阔地,上级决定采取潜伏的方式发动进攻。
1952年10月11日晚,邱少云和500余名战友悄悄潜入开阔地,大家从头到脚都插上了蒿草,匍匐在敌人眼皮底下,需要一动不动隐蔽二十多个小时。
10月12日上午,意外发生了!地堡的敌人开来轰炸机对潜伏地投放了燃烧弹,其中一颗便落在邱少云旁边的草地上。大火瞬间引燃了邱少云腿上的伪装草,火苗腾腾地往上窜,炙热的火焰迅速蔓延全身,眨眼功夫,他就被燃烧弹所引燃的烈火吞噬。
此刻,邱少云如果翻动身子,到不远处的泥水沟里打个滚,就可以把火扑灭。但他深知,这样做,整个潜伏行动也就会功亏一篑,500多名战士也将失去生命。
拿下391高地!这是命令,也是铁的纪律!为了取得最后的胜利,铁血战士邱少云坚如磐石般伏在草丛中,紧咬牙关、紧贴地面、纹丝不动。身旁的战友们心急如焚,却也不敢有丝毫的举动。
噬心般的烈火在邱少云的身上足足燃烧了30多分钟,但他却用常人难以置信的意志力,严守潜伏纪律,如雕塑般一动不动,只把十根手指头和着鲜血深深地插进泥土里,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当天下午五点三十分,我军冲锋令一吹响,怒火中烧的战士们红着眼、提着枪,以排山倒海之势扑向敌人,势不可当!霎时,枪炮声、“为邱少云报仇”的喊杀声响成一片,不到半个小时就攻占391高地,全歼守敌。
战斗胜利后,除了邱少云的遗体,战友们还找到一柄烧至炭黑色的钢枪和一块巴掌大的军衣残片。在391高地的石壁上,大家含泪刻下了这样一段话:“为整体胜利而自我牺牲的伟大战士邱少云同志永垂不朽!”
石壁无言,却也默默诉说着烈火中一名中国军人的忠诚和担当!
一个传承奋斗的龙乡
为表彰邱少云烈士,上级党委追认他为中共党员,并追授“模范青年团员”称号。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给邱少云追记特等功,追授他“一级英雄”称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这些称号和勋章,早已不仅仅是一种荣誉,它业已连同邱少云严守纪律、烈火焚身的英雄事迹上升为一种奋斗者的少云精神!“对党忠诚、严守纪律、顾全大局、勇于担当”——在邱少云的家乡铜梁,少云精神成为了激励这座城市前进的强劲动力。这里有铜梁籍志愿军战士朱郁忠,倾其所有资助贫困学生,死后还将遗体捐献医用;这里有入选“中国好人榜”的拾荒校长吴定富,数十年如一日捐资助学,最后倒在了拾荒路上;这里有“全国道德模范”包子婆婆陈淑梅,替子还债,诚信助人;这里有全国“最美职工”杨发英,绽放在法医战线的“铿锵玫瑰”……
迈入新时代,为与时俱进地赋予邱少云精神新时代内涵,铜梁区组织开展了弘扬邱少云精神“十个一”系列活动,在阵地打造、事迹巡展、艺术作品创作等十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与此同时,还要求组建一支少云志愿者队伍,以奋斗为“最美”注脚,把少云精神接续传承。
号令一发,13万少云志愿者迅速集结,邱光兵也成为其中一员,“作为邱少云烈士的家人,严守纪律的家风需要继续传承;作为政协委员,帮贫问苦、扶危济困也是我的责任和担当。”诚如他所言,近年来,他每年都要捐赠数千元资助贫困学子,并积极撰写关注留守儿童、完善民生设施的提案、社情民意信息,向党委政府积极建言。
这不是一个人的传承,铜梁区273名政协委员融入13万少云志愿者中全心投入,聚焦乡村振兴、城市提升、污水“三排”等党委关注、民心聚焦的中心工作,一次次深入基层调研民生,一次次走街串巷征求民意,一次次促膝长谈问计问策,只为建言献策能够纳入决策,只为民生难题能够高效解决……
这不是一代人的传承,从青葱少年到耄耋老人,从“三留守”人员到党员干部,24个少云学校、100个少云班级、10个少云班组、20个少云群团组织,在龙乡大地上,志愿者们广泛开展文明劝导、“衣”旧情深、爱在身边、美化家园、守护绿水青山等服务活动,为少云精神赋予更多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今天,中国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实现我们的目标,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
而和平年代的英雄,离不开这些传承少云精神的志愿者们,他们挺起时代脊梁,把初心使命转化为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气神,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投身追梦大潮,努力着!奋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