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岩村的“委员作业”
9月18日早上,天空下起了濛濛细雨。长寿区政协委员、双龙镇红岩村驻村扶贫工作队副队长王正伟又开始了一天的入户走访。
对于村委会通往村里56个湾的乡间小路,王正伟都已熟悉。自今年5月初主动请缨驻村扶贫以来,不管天晴下雨,他每天都要进湾入户,看看村里的扶贫产业,或和村民们聊聊家长里短的事儿。
共寻脱贫的路径
“王队长,快进来坐。”见到王正伟再次来访,村里的养蛙大王张宏波高兴地打招呼。听到熟悉的声音,门前的大黑狗,也兴奋地摇着尾巴。
“没有你帮忙,我创业不会这么顺利,不晓得要走好多弯路。”张宏波感激地说。
今年40多岁的张宏波是红岩村村民。去年,在外打工的他回乡投入20万元养殖虎纹蛙。让他没想到的是,虎纹蛙属于特种养殖,需要办理相关行政许可手续。因为一直在外,加之又是第一次创业,很多手续不知道怎样办理,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别急,我们一起想办法。”了解张宏波的情况后,王正伟先后向林业、农业、工商、畜牧等部门咨询,带着张宏波跑上跑下,帮助其完善申报资料、办理相关手续,并找来相关养殖书籍供他学习。
在王正伟的帮助下,仅一周多的时间,手续很快办下来了,让张宏波心里的石头落了地。
养蛙场里,一只只硕大的虎纹蛙浮在水面栖息,不时“呱呱”地唱着歌。“按照目前价格,今年养蛙可实现25万元的销售收入。”张张宏波高兴地说,“现在我可是村里的养蛙大王,养蛙场已有3位贫困村民务工,今后我还将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帮助村民创业外,王正伟还和驻村扶贫队员们参与了该区规模最大的扶贫项目——红岩村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建设。目前蔬菜基地有20名贫困户和百余名村民务工,通过土地入股分红、务工收入等多种渠道,村民人均年收入今年有望新增5000余元,村集体增收8万元。
走进贫困户的生活
红岩村有48户贫困户,107名建档贫困人员。因为居住分散,有时从一家走到另一家,需要半个小时。虽然走访工作辛苦,但王正伟坚持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情拉近距离。
2组贫困村民樊徳英,今年65岁。因老伴去世、儿子常年在外打工,独居的她沉默寡言。“空空的房子、孤独的老人,家里没有一只牲畜……”第一次到樊徳英家走访的情景,王正伟至今记忆犹新。
在走访中,王正伟发现,樊徳英老人对养鸡很感兴趣。
“我们一起出把力,帮助老人实现喂鸡的愿望。”王正伟的想法得到了大家的支持。7月29日,樊徳英老人收到一份意外的惊喜——王正伟和村干部来到樊徳英老人家里,建起了崭新的鸡舍,还送来了小鸡和饲料。
看着一群年轻人汗流浃背地在自家院坝里忙个不停,以及崭新的鸡舍、活蹦乱跳的小鸡,老人眼里泛起了泪花,不停地说道“党的扶贫政策好”。
这次帮扶,让王正伟学会了要走进贫困户的生活,去关心关注他们生活中的每一件琐事,大到家里的人,小到家里喂养的鸡鸭,以心换心。
写好脚沾泥土的“委员作业”
白天忙走访、晚上写建议,这已成为王正伟驻村工作的一种常态。在他看来,一线驻村扶贫经历,更能真实了解农村基层情况、发现脱贫攻坚难点问题,从而更好地提升自身参政议政履职能力。
为此,王正伟在做好扶贫工作的同时,还给自己定下了个小目标:利用政协特有的优势和渠道,反映民情民意,完成好“委员作业”。
在扶贫走访中,王正伟发现,一些专业合作社或农业企业在农业生产中,盲目追求短期产量和效益,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地膜等,出现土壤板结、肥力减弱的情况,不利于耕地可持续利用。为此,他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提交了一条社情民意信息,建议强化推进耕地质量保护地方立法,对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建立耕地质量和生态保护责任机制,为耕地质量保护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
《建议为建档贫困户人员免费接种流感疫苗》《建议农村综合服务社实行农药制剂专柜销售》《建议健康扶贫中提升村级卫生看病报销比例》……据统计,自驻村扶贫以来,王正伟累计向长寿区政协提交社情民意20余条。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王正伟说,在脱贫攻坚路上,他将继续带着责任和使命,奋力前行。